不同水旱轮作体系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72
作者
张维乐 [1 ]
戴志刚 [2 ]
任涛 [1 ]
周先竹 [2 ]
王忠良 [2 ]
李小坤 [1 ]
丛日环 [1 ]
机构
[1] 不详
[2]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产量; 稻油轮作; 稻麦轮作; 氮肥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7 [积肥技术、调制与施肥效益];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以期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湖北省孝南、松滋、应城等14个县(市、区)开展水稻-油菜和水稻-小麦2种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氮肥习惯3次施用、氮肥习惯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氮肥2次施用(后肥前移)、氮肥2次施用(后肥前移)配合秸秆还田。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油菜及小麦产量、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对比秸秆还田下的2种轮作模式,增施氮肥对稻油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吸收量无显著影响,而其对稻麦轮作系统的各指标均有显著提高的作用。稻麦轮作下,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习惯3次施用水稻和小麦平均增产量为0.632和0.564t·hm-2,增产率分别达6.85%和10.67%;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1.50和1.07 t·hm-2,增幅分别达8.11%和9.06%。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1.54和23.57 kg·hm-2,增幅分别达7.88%和21.28%,稻麦周年氮素吸收总量增加35.11kg·hm-2,增幅达13.65%。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可以达到或优于氮肥习惯3次施用处理的水平,且以稻麦轮作下效果更为明显,其中水稻和小麦季平均增产量分别为0.439和0.385 t·hm-2,增产率分别达5.12%和7.63%;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1.09和21.06 kg·hm-2,增幅分别达8.26%和20.82%,稻麦周年氮素吸收总量平均增加32.14 kg·hm-2,增幅达13.66%。就氮肥利用率而言均表现出氮肥的常量投入即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水稻季均值范围52.03—59.29 kg·kg-1,油菜季10.62—11.12 kg·kg-1,小麦季33.63—36.20 kg·kg-1),等氮量投入下秸秆还田效果要明显优于秸秆不还田,且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后肥前移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稻油轮作下氮肥习惯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习惯3次施用、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2次施用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2.45和4.07 kg·kg-1,增幅分别达4.36%和7.37%,油菜季分别增加0.36和0.49 kg·kg-1,增幅分别达3.38%和4.62%;稻麦轮作下水稻季分别增加3.88和1.64 kg·kg-1,增幅分别达7.46%和3.10%,小麦季分别增加1.60和1.93 kg·kg-1,增幅分别达4.75%和5.65%。与氮肥习惯3次施用处理相比,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在稻油轮作下水稻和油菜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增加5.68%和4.00%;在稻麦轮作下水稻和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增加5.12%和7.63%。【结论】综合氮素利用效率来看,在秸秆还田条件下2种水旱轮作模式均可以通过调整氮肥的后肥前移以保证作物达到高产或稳产的目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
引用
收藏
页码:1254 / 126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酶活性及产量的短期效应 [J].
胡乃娟 ;
韩新忠 ;
杨敏芳 ;
张政文 ;
卞新民 ;
朱利群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21 (02) :371-377
[2]   秸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J].
严奉君 ;
孙永健 ;
马均 ;
徐徽 ;
李玥 ;
杨志远 ;
蒋明金 ;
吕腾飞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21 (01) :23-35
[3]   改进施氮运筹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胡雅杰 ;
朱大伟 ;
邢志鹏 ;
龚金龙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魏海燕 ;
郭保卫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01) :12-22
[4]   稻-油轮作下长期秸秆还田与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刘禹池 ;
曾祥忠 ;
冯文强 ;
秦鱼生 ;
王昌全 ;
涂仕华 ;
陈道全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06) :1450-1459
[5]   秸秆还田下施氮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J].
党建友 ;
裴雪霞 ;
张定一 ;
王姣爱 ;
张晶 .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11) :1552-1558
[6]   秸秆还田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在稻麦轮作体系下对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J].
陆强 ;
王继琛 ;
李静 ;
王磊 ;
张丽 ;
哈丽哈什·依巴提 ;
王秋君 ;
张坚超 ;
黄启为 ;
沈其荣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4, 37 (06) :66-74
[7]   我国农田氮肥施用现状、问题及趋势 [J].
巨晓棠 ;
谷保静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4, (04) :783-795
[8]   氮肥运筹对直播水稻营养元素利用及产质量的影响 [J].
陈家武 ;
卢以群 ;
单武雄 .
湖南农业科学, 2014, (11) :18-21
[9]   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中低产田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影响的研究 [J].
陈海飞 ;
冯洋 ;
徐芳森 ;
蔡红梅 ;
周卫 ;
刘芳 ;
庞再明 ;
李登荣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20 (03) :517-524
[10]   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效果初探 [J].
丛日环 ;
张智 ;
刘秋霞 ;
戴志刚 ;
曾艳芹 ;
李小坤 ;
任涛 ;
鲁剑巍 .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53 (10) :2261-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