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内乡县银洞沟银矿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类型

被引:63
作者
张静
陈衍景
李国平
李忠烈
王志光
机构
[1] 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实验室
[2] 河南省有色地质勘探局
[3] 河南省有色地质勘探局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4]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 
[5] 河南郑州 
关键词
银洞沟银多金属矿床; 造山型银矿; 流体包裹体; 秦岭造山带; 河南;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4.03.007
中图分类号
P618.52 [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河南内乡县银洞沟银(多金属)矿床位于东秦岭北部的二郎坪地体,属于断控脉状矿床。矿石有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为主,主要银矿物为银黝铜矿、辉银矿、自然银等。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形成含黄铁矿和/或毒砂的石英脉、多金属硫化物网脉和石英-碳酸盐细脉。脉石矿物石英、碳酸盐等含大量流体包裹体,包括富/纯CO2、含CO2水溶液和水溶液3种组分类型的包裹体。矿床形成于中温(270℃~370℃)、低盐度(<11.4%)、低密度流体系统。成矿早阶段以深源富碳流体为主,中阶段流体发生沸腾,晚阶段为盐水溶液。从早到晚,包裹体捕获压力由280MPa~320MPa降为90MPa~92MPa,成矿深度略有变浅,流体系统静岩压力变为静水压力体系,趋于开放,指示区域应力场由挤压向伸展转变。银洞沟银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系统与造山型金矿一致,应属造山型银矿;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银洞沟银矿形成于陆陆碰撞体制,并可以借助CMF模式解释成因。
引用
收藏
页码:55 / 6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