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大陆S波三维速度结构与郯庐断裂带的南延

被引:16
作者
滕吉文
王光杰
张中杰
胡家富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3] 云南大学物理系! 昆明
关键词
地震面波; Moho界面; 地幔盖层; 软流层; 三维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带; 南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我国地震台站记录的Rayleigh波观测资料, 通过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穿越我国东南及陆缘地区的Rayleigh波频散. 运用随机反演理论取得了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4°×4°网格的纯路径频散数据. 在网格反演的基础上求得了该区S波的三维速度结构. 同时结合该区人工地震深部探测速度结构剖面综合研究了该区构造格局与断裂延深和延伸. 研究结果表明: 华南大陆Moho界面埋深为30~40 km, 并由西向东逐渐减薄, 在陆缘与浅海地域为25~28 km, 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上地幔低速层埋深为60~100 km, 变化幅度较大. 郯庐断裂跨过长江后在64~96分格(NS)和65~97分格(NS)之间地带向南延伸, 垂直错动幅度可达10 km, 可伸抵170 km左右的深处, 并在海南岛东侧附近潜入海域. 太行山-武陵山-苗岭-越北山区巨型重力梯度带南段深部Moho界面与软流层顶面均向南加深下倾, 并伸入海域. 它可能与郯庐断裂带汇合, 这条重力梯度带与郯庐断裂带均受到东西向潜伏构造的作用与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492 / 249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湘赣边区NNE向走滑造山带构造发展样式 [J].
傅昭仁 ;
李紫金 ;
郑大瑜 .
地学前缘, 1999, (04) :263-272
[2]   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 [J].
刘和甫 ;
夏义平 ;
殷进垠 ;
尚培乐 .
地学前缘, 1999, (03) :121-132
[3]   软碰撞、叠覆造山和多旋回缝合作用 [J].
任纪舜 ;
牛宝贵 ;
刘志刚 .
地学前缘, 1999, (03) :85-93
[4]   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带地壳结构及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探测结果 [J].
尹周勋 ;
赖明惠 ;
熊绍柏 ;
刘宏兵 ;
滕吉文 ;
孔祥儒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3) :383-392
[5]   中国西北地区岩石层瑞利波三维速度结构与沉积盆地 [J].
滕吉文,胡家富,张中杰,王爱武,孙小丽,杨占寿,杨顶辉,万志超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06) :737-749
[6]   中国及邻域的深部构造及其成矿意义 [J].
陈胜早 .
地质学报, 1995, (01) :1-15
[7]   中国东南陆缘地带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 [J].
滕吉文 ;
吴华 ;
王爱武 ;
孙小丽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4, (08) :866-875
[8]   中国东部随县─启东地带上地幔结构研究 [J].
郑晔,滕古文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4) :553-560
[9]   随县—马鞍山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郯庐构造带南段的某些特征 [J].
郑晔 ;
滕吉文 .
地球物理学报, 1989, (06) :648-659
[10]  
华南大陆深部地壳结构及其演化[M]. 地质出版社 , 金文山等著,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