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波动对典型草原区潜在蒸散的影响

被引:4
作者
白美兰 [1 ]
郝润全 [2 ]
侯琼 [3 ]
邸瑞琦 [1 ]
杨晶 [1 ]
机构
[1] 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
[2] 内蒙古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3] 内蒙古气象科研所
关键词
典型草原区; 彭曼—孟蒂斯方程; 潜在蒸散; 气候波动;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11.03.002
中图分类号
S812.8 [草原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713 ;
摘要
根据FAO推荐的彭曼—孟蒂斯方程,利用典型草原区1961—2008年25个地面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典型草原区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与气候波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典型草原区四季与年潜在蒸散量均呈现出一致的减少趋势,且春季潜在蒸散量减少趋势最为显著,减少率为3.71mm/(10a),其次为夏季和秋季,冬季最少。典型草原区年潜在蒸散量的80%以上集中在牧草返青、生长关键期,且此时又是潜在蒸散量变幅最大的季节,由此可能引发典型草原区干旱事件频发、地上生物量减少、草场的退化。2)对典型草原区潜在蒸散量影响最为密切的因子为: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气温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从能量平衡原理分析,典型草原区近50a平均风速减少影响了空气动力学对蒸散的影响,日照时数减少和湿度的略增是太阳辐射减少的原因,从而导致了潜在蒸散量的降低。3)21世纪典型草原区潜在蒸散量处于低的平均态和变率增大时期,极有可能引发干旱灾害,这与目前该地区气候变暖后生态耗水加大、干旱化加剧、生态退化严重等结论是一致的。
引用
收藏
页码:351 / 35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河北省近35年(1965-1999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 [J].
李春强 ;
洪克勤 ;
李保国 .
中国农业气象, 2008, (04) :414-419
[2]   中国北方近50年潜在蒸发的变化 [J].
谢贤群 ;
王菱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5) :683-691
[3]   1956~2000年中国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 [J].
高歌 ;
陈德亮 ;
任国玉 ;
陈峪 ;
廖要明 .
地理研究, 2006, (03) :378-387
[4]   近5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干湿状况时空分布 [J].
靳立亚 ;
李静 ;
王新 ;
陈发虎 .
地理学报, 2004, (06) :847-854
[5]   基于互补相关原理的区域蒸散量估算模型比较 [J].
刘绍民 ;
孙睿 ;
孙中平 ;
李小文 ;
刘昌明 .
地理学报, 2004, (03) :331-340
[6]   中国东北地区地表干湿状况的变化及趋势分析 [J].
孙力 ;
沈柏竹 ;
安刚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3, (05) :542-552
[7]   利用累积NDVI估算黄河流域年蒸散量 [J].
孙睿 ;
刘昌明 ;
李小文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2) :155-160+259
[8]   用常规气象资料计算陆面年实际蒸散量 [J].
邱新法 ;
曾燕 ;
缪启龙 ;
于强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3) :281-288
[9]   中国西北地区蒸发散量计算的遥感研究 [J].
陈云浩 ;
李晓兵 ;
史培军 .
地理学报, 2001, (03) :261-268
[10]   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机理的研究 [J].
汪诗平 ;
李永宏 .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04) :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