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变模糊模型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8城市为例

被引:3
作者
刘洋 [1 ]
徐长乐 [2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2]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
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 协调发展; 可变模糊识别; 地区差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83305 ; 1204 ; 0701 ; 070104 ;
摘要
以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8座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方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进行协调度定量评价后得出:9年间该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经历了失调到逐渐协调的转变过程,但地区内各城市的协调程度有所不同。区域协调度的提升主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环境的拉动。协调度的地区差异则是由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城市本身的基础共同作用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环境质量改善中起到的支撑作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具有对立统一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及其因素分解研究 [J].
李德山 ;
张淑英 .
西部论坛, 2012, 22 (01) :52-59
[2]   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面板数据估算:1998—2010年 [J].
周五七 .
西部论坛, 2012, (03) :68-77
[3]   可变模糊集合理论与可变模型集 [J].
陈守煜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8, (18) :146-153
[4]   山东省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分析 [J].
王富喜 ;
孙海燕 ;
孙峰华 .
地理科学, 2009, 29 (03) :323-328
[5]  
Aiding Understanding of A Conteste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s Effect on Operations. Michael W Haas,Robert F.Mills,Michael R.Grimaila. Human-in-the-loop Simulations . 2011
[6]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 [J].
王长征 ;
刘毅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03) :34-38
[7]   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VAR模型分析——基于广州、佛山、肇庆经济圈的实证研究 [J].
吴丹 ;
吴仁海 .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 (04) :880-888
[8]   依托北槽、建设长江口亚三角洲体系——关于长江流域开发龙头新基地的战略构想 [J].
陈吉余 ;
徐长乐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04) :385-390
[9]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 阮丽熔.华东师范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