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环与岩溶土壤改良——原理与综述

被引:11
作者
张之淦
黄保健
黄海澎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 贵州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桂林
[3] 桂林
[4] 贵阳
关键词
岩溶; 土壤; 改良; 碳循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44 [环境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中国南方亚热带裸露岩溶区土壤瘠薄 ,又称石山土壤。受地带性 (亚热带 )和地域性 (岩溶 )发育因素制约 ,与地中海等岩溶区土壤不同 ,表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复合性和破碎性特点。低产土壤占土壤总面积 6 0 %以上 ,土壤改良任务艰巨。由于障碍因子及其组合种类众多 ,以及土壤斑块小型分散的特点 ,决定了石山土壤改良与多数不良自然条件国土单元不同 ,不能期望简单地通过某一两种单一机制的改良措施统一治理。当前石山土壤改良工作基本尚处于经验性创新阶段。作为石山土壤改良的一个方向 ,提出运用碳循环理论指导工作。希望借此把改良措施研制提高到实验创新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黔中碳酸盐岩和非碳酸盐岩上覆土壤CO2来源的对比研究 [J].
黎廷宇 ;
王世杰 ;
郑乐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9) :777-782
[2]   峰丛洼地的基岩物质组成与土地退化差异分析 [J].
周游游 ;
时坚 ;
刘德深 .
中国岩溶, 2001, (01) :38-42
[3]   现代岩溶学地位与创新领域 [J].
张之淦 .
中国地质, 2000, (10) :35-37
[4]   土壤碳储量减少:中国农业之隐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 [J].
李长生 .
第四纪研究, 2000, (04) :345-350
[6]   农用岩矿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领域 [J].
童潜明 .
湖南地质, 1999, (Z1) :59-61
[7]   岩溶山区土壤形成机制与石山改造利用 [J].
陈朝辉 ;
方国祥 ;
不详 .
中国岩溶 , 1997, (04) :113-116
[8]   来宾县的土被─—结构、起源及保水性初探 [J].
黄保健,张之淦 .
中国岩溶, 1994, (02) :161-168
[9]   江西千烟洲开发治理的基本经验 [J].
那文俊 .
自然资源学报, 1986, (02) :1-11
[10]  
亚热带喀斯特峰林平原地区土壤CO2变化规律与土壤改良[D]. 黄海澎.贵州师范大学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