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美国红鱼腥臭味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5
作者
杨华
张慧恩
蔡艳
机构
[1] 宁波市农产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美国红鱼; 腥臭味; 形成机理;
D O 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1.10.063
中图分类号
TS254.1 [基础科学];
学科分类号
083204 ;
摘要
以养殖美国红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及气相色质联用法(GC-MS)分析了优势腐败微生物和酶对养殖美国红鱼风味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黄杆菌属为主的优势腐败微生物的分别作用下,醛类物质能不同程度地被利用,产生烃类、酸类、酯类以及含硫、氮化合物,其中主要的腥臭物质为甲基脂肪酸、甲硫醇、三甲胺以及吲哚等。经蛋白酶处理后,鱼肉中的挥发性组分的变化规律与优势菌属的作用相反,鱼肉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变化不大,主要是作为腥臭的关键组分的低级饱和直链醛含量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153 / 15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reproductive condition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free-ranging red drum; Sciaenops ocellatus.[J].Steven R Craig;Duncan S MacKenzie;Gary Jones;Delbert M Gatlin.Aquaculture.2000, 1
[2]  
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东秀珠;蔡妙英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
[3]   GC-MS法分析养殖大黄鱼脱腥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J].
杨华 ;
娄永江 ;
杨震峰 .
中国食品学报, 2008, (03) :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