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古岩溶储层研究

被引:20
作者
汪华 [1 ]
刘树根 [1 ]
王国芝 [1 ]
张长俊 [1 ]
秦川 [1 ]
邱文彬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研究所
关键词
雷口坡组; 三叠系; 不整合面; 古岩溶;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川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后,存在一个抬升剥蚀阶段,与上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区域性平行不整合接触。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可确定该工区在退后生期有岩溶作用,主要表现为岩溶角砾岩、去膏化、去白云石化、硅化和溶孔、溶缝的形成,还可见渗流带的产物—渗流豆石。通过对δ13C、δ18O、87Sr/86Sr比值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发现雷口坡组顶部存在一个地球化学跃变带,与典型古岩溶界面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类比。测井解释表明,该工区古岩溶局部发育。但雷口坡组顶部原有的大部份溶蚀孔洞缝被后期成岩作用破坏(被泥质不同程度充填),影响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通过分析认为,应对该层位进行加深研究,对保存较好的,但目前勘探程度较低的古岩溶有利区块地区加以重视。
引用
收藏
页码:264 / 270+177 +17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川西坳陷中段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J].
王玲辉 ;
沈忠民 ;
赵虎 .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8, (04) :326-330+265
[2]   中国古生代碳酸盐岩古岩溶储集特征与油气分布 [J].
康玉柱 .
天然气工业, 2008, (06) :1-12+141
[3]   百色盆地东部兰木组古岩溶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J].
叶茂林 ;
邓强 ;
傅强 .
海相油气地质, 2006, (01) :15-20
[4]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古岩溶特征与油气分布 [J].
康玉柱 .
新疆石油地质, 2005, (05) :14-22
[5]   碳酸盐岩地区古风化壳岩溶储层 [J].
许效松 ;
杜佰伟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5, (03) :1-7
[6]   油气勘探中的碳酸盐岩古岩溶研究方法综述 [J].
宋来明 ;
彭仕宓 ;
穆立华 ;
李国蓉 ;
黄述旺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5, (03) :15-18
[7]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下古生界潜山储层成因机制研究 [J].
秦永霞 ;
黄思静 ;
武文慧 ;
袁海峰 .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5, (02) :141-146+93
[8]   白云岩体表生成岩裸露期古风化壳岩溶的规模 [J].
侯方浩 ;
方少仙 ;
沈昭国 ;
董兆雄 ;
蒋裕强 .
海相油气地质, 2005, (01) :19-30
[9]   锶同位素地层学在海相地层定年中的潜在价值 [J].
张萌 ;
黄思静 ;
张玥 ;
陈晓东 ;
秦志鹏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242-248
[10]   川东石炭系气藏分布规律与深化勘探 [J].
陈宗清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 (03) :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