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块动态增强及高分辨MRI表现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被引:21
作者
高佩虹
赵斌
蔡世峰
王光彬
彭洪娟
机构
[1] 临沂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2]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3]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山东临沂
[4] 山东济南
[5] 山东临沂
关键词
乳腺疾病;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5.2 [核磁共振成像];
学科分类号
100207 ;
摘要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和高分辨MRI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形态学及血液动力学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其相关性。方法:31例女性患者,年龄21~66岁,平均44.6岁。所有病例均行动态增强和高分辨MRI扫描,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2.5ml/s。评价病灶增强图像形态学特点,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31例患者MRI共发现51个病灶。其中恶性12例20个病灶,良性19例31个病灶。以形态不规则、毛刺征、环形强化作为诊断乳腺癌标准,敏感性分别为60%、70%、80%,特异性83.9%、100%、93.5%,准确率74.5%、88.2%、88.2%。纤维腺瘤或纤维腺瘤样增生特征性表现有分叶状、压脂T2WI及增强后低信号分隔,敏感性分别为68%、60%、72%,特异性分别为92.3%、92%、96.2%,准确率80.4%、76.5%、84.3%。早期增强率和时间信号百分比曲线类型分布在良恶性病灶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Ⅱ型、Ⅲ型曲线作为诊断乳腺癌的标准,敏感性90%,特异性86.6%,诊断准确率88%。结论:乳腺癌的特征性表现有形态不规则、环形强化和毛刺征。纤维腺瘤特征性表现有分叶状、T2WI及强化后可见低信号间隔。动态增强扫描中乳腺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百分比曲线对鉴别良、恶性病变有较大意义,但是部分良、恶性病灶的曲线有重叠表现。
引用
收藏
页码:557 / 56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MRI表现特征与血管生成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J].
刘佩芳 ;
鲍润贤 ;
牛昀 ;
于咏 .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11) :7-12
[2]  
外科病理学[M]. 湖北人民出版社 , 武汉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1983
[3]   MRI of breast tumors [J].
Kuhl, CK .
EUROPEAN RADIOLOGY, 2000, 10 (01) :46-58
[4]  
Suspicious breast lesions:MR imaging with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Orel SG, Schnall MD, Livoisi VA, et al. Radiology .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