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铁矿成因类型和某些形成条件的初步探讨

被引:5
作者
肖仲洋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铁矿床; 初步探讨; 划分方案; 太古代; 早元古代; 黑色金属矿床; 太古宙; 地质年代; 成因类型; 矿石; 形成条件; 沉积铁矿; 碳酸盐矿物; 白云岩; 碳酸盐岩; 火山沉积; 火山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本文提出我国铁矿主要成因类型的划分方案,并指出在我国今后富铁矿的找矿中,除对玢岩型、矽卡岩型、细碧角斑岩型、风化壳型等应继续予以大力重视外,还应对地槽型的沉积和火山沉积(铁的物质来源主要是火山的,而形成方式是沉积的)富矿(简称“沉积型富矿”)给以应有的注意.我国这一类型富矿分布广、延续时间长(从太古代到侏罗纪),并为以后的叠加—再造提供了基础.来自深部的含铁的成矿物质的上升主要受深大断裂带和海底扩张带的控制.本文还讨论了铁建造的某些形成条件及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皖西霍邱群条带状硅铁建造成因雏议 [J].
邢凤鸣 ;
任思明 .
地质学报, 1984, (01) :35-48+88
[2]   关于海南岛石碌铁矿区地层时代的一些看法 [J].
林天瑞 .
地层学杂志, 1983, (03) :216-219
[3]   弓长岭含铁岩系古地磁的初步研究 [J].
李杏林 ;
陆波 ;
李德璧 ;
覃仕杰 .
地质与勘探, 1982, (05) :41-46
[4]   燕山某地新型富钾岩石物质组成及其成因 [J].
周中毅 ;
王东安 .
地质科学, 1966, (01) :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