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式模块化植物浮床构建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6
作者
杜佳沐
张饮江
张磊
袁祥
何培民
机构
[1]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植物; 浮床; 白莲泾; 生态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采用PVC管材作框架,并选用银纹金线蒲、金叶菖蒲和血草等3种观赏性植物构建了框架式模块化植物浮床,在上海白莲泾河道内进行水质净化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植物对去除河道水体中的氮、磷、COD等具有明显效果。银纹金线蒲、金叶菖蒲和血草对白莲泾水体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8.5%、57.9%和56.1%;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0.1%、25.4%和28.4%;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49.2%、47.9%和51.2%。框架式模块化植物浮床能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增强水体的净化作用,有效改善河道水体的水质,美化水域生态景观,且维护管理方便。
引用
收藏
页码:4 / 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伞草等7种水生植物污水净化能力试验研究 [J].
王怡 ;
陈其兵 ;
孙俊峰 ;
刘应高 .
四川林业科技, 2005, (04) :87-89
[2]   水蕹菜对重污染河道净化及克藻功能 [J].
操家顺 ;
李欲如 ;
陈娟 .
水资源保护, 2006, (02) :36-38+41
[3]   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作用和机理 [J].
屠晓翠 ;
蔡妙珍 ;
孙建国 .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2) :2843-2844+2867
[4]   人工浮床栽培7种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长特性研究 [J].
卢进登 ;
陈红兵 ;
赵丽娅 ;
李兆华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 (07) :58-61
[5]   人工浮床栽培7种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长特性研究 [J].
卢进登 ;
陈红兵 ;
赵丽娅 ;
李兆华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 (07) :58-61
[6]   利用生物浮床技术进行水体修复研究与示范 [J].
井艳文 ;
胡秀琳 ;
许志兰 ;
刘虎城 ;
不详 .
北京水利 , 2003, (06) :20-22
[7]   利用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附视频 [J].
陈荷生 ;
宋祥甫 ;
邹国燕 .
中国水利, 2005, (05) :50-53
[8]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其应用 [J].
程伟 ;
程丹 ;
李强 .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5, (01) :6-9
[9]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的生态效应 [J].
白峰青 ;
郑丙辉 ;
田自强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4, (04) :99-100+110
[10]   冬-春季节浮床技术净化重污染河水的动态试验研究 [J].
严以新 ;
操家顺 ;
李欲如 .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2) :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