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班级”的教育学——从“班级”作为中国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思考出发

被引:11
作者
李家成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班级; 教育学; 教育研究; 教育学研究对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21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通过丰富、发展、形成新的"教育学"而促成教育学的再综合、再发展。认可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存在具有多元性乃至复杂性,已成为当前中国教育学发展中的共识。多类型、多层次、多形态的教育存在,必然会为教育学带来多样的发展资源,且相互包含、相互反映。在现有的"宏观""微观"之分析结构下,提出一个新的"微观"单元,或"更微观",即"班级"。班级是中国教育的微观细胞,全息着中观、宏观之教育存在。基于"班级"的教育学,对教育发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突破;对教育对象与教育者的认识,会出现新的发展;对教育资源的理解,会有新的拓展;对教育过程的探究,将确认新方向;对教育性的支持系统建设,将有新的需求;班级与学校、社会的综合互动,将呈现新的形态。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1]  
社会学的邀请[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威特, 2008
[12]  
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史密斯 (Smith, 2010
[13]   宏观教育学导引 [J].
游心超 ;
侯晓明 ;
郑年春 .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 (05) :57-63
[14]   求证现代教育方程的约定解——试论复杂性理论的教育学应用 [J].
柳海民 ;
朱成科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07) :1-5
[15]   走出微观视野的教育学 [J].
曾庆伟 ;
杨克瑞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07) :10-12
[16]   教育学:宏观与微观的平衡 [J].
姜振军 .
教书育人, 2010, (07) :4-7
[17]   宏观教育学与微观教育学分野:时机与条件——读田刚《宏观教育学实话》 [J].
聂劲松 .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0, (07) :12-15
[18]   寻找高等教育学的“另一半”——建设微观高等教育学刍议 [J].
刘小强 .
江苏高教, 2012, (03) :24-27
[19]   论班级建设的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基于对中美两国学生学校生活时空与组织结构的比较 [J].
李家成 .
现代教学, 2015, (Z2)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