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逻辑”如何影响中国的抗争?——基于40个拆迁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32
作者
郑雯 [1 ]
黄荣贵 [2 ]
机构
[1]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2]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媒介逻辑; 媒介化;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拆迁抗争;
D O I
10.13495/j.cnki.cjjc.2016.04.003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尽管不少研究关注到媒介与抗争的关系,大部分研究倾向于将媒介作为抗争工具和策略加以理解,或仅仅关注媒介内容、媒介框架对抗争事件的呈现,未将整个媒介生态对抗争的影响看成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本文以"媒介逻辑"作为核心性分析框架,系统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媒介逻辑如何共同作用于抗争这一特定社会领域。对发生于2003-2012年间的40个拆迁抗争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发现,媒介的内容逻辑比技术逻辑、制度逻辑更具影响力,但内容逻辑的影响力镶嵌于而不是独立于政治制度。虽然技术逻辑和制度逻辑自身无法有效解释抗争成功,但三种媒介逻辑之间存在相互强化的效应,在内容逻辑基础上引入其他二者将大大提高"媒介逻辑"对抗争成功的整体影响。总之,本研究在经验上初步验证了整合的"媒介逻辑"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66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多渠道强干预、框架与抗争结果——对40个拆迁抗争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J].
黄荣贵 ;
郑雯 ;
桂勇 .
社会学研究, 2015, 30 (05) :90-114+244
[2]   中国抗争行动的“文化框架”——基于拆迁抗争案例的类型学分析(2003-2012) [J].
郑雯 ;
黄荣贵 ;
桂勇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02) :5-26+126
[3]   从边缘到主流:集体行动框架与文化情境 [J].
夏瑛 .
社会, 2014, 34 (01) :52-74
[4]   媒介在场·媒介逻辑·媒介意义——民族传播研究的取向和进路 [J].
孙信茹 ;
杨星星 .
当代传播, 2012, (05) :15-20
[5]   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 [J].
童星 ;
张海波 .
学术界, 2008, (02) :35-45
[7]   “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 [J].
汪晖 ;
许燕 .
甘肃社会科学, 2006, (04) :235-248
[8]   传播范式与传播生态——评大卫·阿什德的《传播生态学》 [J].
邵志择 .
新闻记者, 2003, (12) :59-60
[10]  
The emergence of network media logic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 theoretical approach[J] . Ulrike Klinger,Jakob Svensson.New Media & Society . 201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