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基于GIS的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与空间格局

被引:25
作者
岳东霞 [1 ,2 ]
马金辉 [1 ]
巩杰 [1 ]
熊友才 [3 ]
宋雅杰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
[3] 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格局; 西北地区;
D O I
10.13885/j.issn.0455-2059.2009.06.022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从图斑、县、省三级不同空间尺度对2000年西北地区生态承载力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定量计算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整个西北地区生态承载力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但各省区情况不同,其中:陕西、新疆生态承载力供给小于需求,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而甘肃、青海和宁夏生态承载力供给大于需求,处于生态冗余状态;西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生态承载力供给空间分异明显,呈东南、西北部较高,东北、西南、中部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地理单元的生态承载力供给差异也较大,表现为黄土高原中西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山地、天山山地和阿尔泰山地等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整体供给较高,而其他地区的则较低,其中:关中盆地、银川盆地和干旱区绿洲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供给最高,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腹地的广大戈壁、沙漠地区的最低,呈连片分布状态;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内部由于景观破碎严重,生态承载力供给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表明西北地区生态承载力供给与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利用/覆盖及人类活动强度具有密切的空间关联与空间异质性;西北地区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供给和人口密度基于县级尺度的相关系数为0.66,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空间分布格局相似,表明西北地区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生态承载力偏向性.2000年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供给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表现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与局地性分布相符合的空间分布格局,整个地区生态承载力供需矛盾突出,处于生态不安全与不可持续性发展状态,而各省区、县及其内部生态承载力供需矛盾差异较大,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状态各异.研究实践证明GIS技术的应用为空间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基于空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预测模型——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 [J].
常斌 ;
熊利亚 ;
侯西勇 ;
丁艺 .
地理研究, 2007, (05) :940-948
[2]   基于GIS的甘肃省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分析 [J].
徐晓锋 ;
岳东霞 ;
汤红官 ;
安黎哲 .
兰州大学学报, 2006, (05) :62-67
[3]   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概述 [J].
章家恩 ;
饶卫民 ;
张磊 ;
朱可峰 ;
陈瑞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 (03) :50-52
[4]   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 [J].
岳东霞 ;
李自珍 ;
惠苍 .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03) :454-463
[5]   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J].
徐中民 ;
陈东景 ;
张志强 ;
程国栋 .
土壤学报, 2002, (03) :441-445
[6]   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 [J].
徐中民 ;
程国栋 ;
张志强 .
生态学报, 2001, (09) :1484-1493
[7]   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 [J].
张志强 ;
徐中民 ;
程国栋 ;
陈东景 .
地理学报, 2001, (05) :598-609
[8]   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 [J].
陈东景 ;
徐中民 ;
程国栋 ;
张志强 .
冰川冻土, 2001, (02) :164-169
[9]   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 [J].
肖笃宁 ;
李秀珍 .
地理科学, 1997, (04) :69-77
[10]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科学出版社 , 傅伯杰等编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