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两个阶段——立足唯物史观对“中国奇迹”的解读

被引:22
作者
鲁品越 [1 ,2 ]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
[2]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模式; 卡夫丁峡谷; 自主包容型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3.9 [市场机制与市场调节];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20201 ; 0305 ; 030503 ;
摘要
国际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导致中国现代化面临深层困境:既必须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又会被国际垄断资本边缘化而陷入低水平"中等收入陷阱"。走出这一困境要求当代中国必须走新型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该道路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公有制计划经济建构立国之本,第二个阶段则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出场,以我为主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而兼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包容与引导民营资本共同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两个阶段一脉相承,前者为后者建立了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40+160 +16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特征和内涵 [J].
程恩富 .
经济学动态, 2009, (12) :50-54
[2]   现代生产力结构与我国所有制结构 [J].
鲁品越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 (07) :36-41+159
[3]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演变 [J].
俞思念 ;
陈平其 .
学习与探索, 2005, (06) :131-134
[5]   从衰落走向复兴——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追求与展望 [J].
赵剑英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0, (02) :10-20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2009
[7]  
现代世界体系[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