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马莜木埃达克质斑岩的40Ar-39Ar年龄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9
作者
江思宏
聂凤军
胡朋
刘妍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花岗闪长斑岩; 埃达克岩; 40Ar-39Ar年龄; 地球化学; 马莜木;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马莜木花岗闪长斑岩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上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紧靠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南侧产出。该岩体的黑云母40Ar/39Ar测年结果为17.68±0.15Ma,40Ar/36Ar初始比值为294±13,系中新世侵入产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具有高Al2O3、K2O和低Y、Yb含量,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尤其是富集K和Sr,Eu为弱亏损,普遍具有较高的Sr/Y、(La/Yb)N比值及较低的Y/Yb比值,具有与典型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Nd-Sr- Pb同位素研究表明,马莜木斑岩体可能是下地壳与富集地幔(EMⅡ)物质混合熔融的产物,熔融残余相为角闪石+石榴石+辉石+含钛矿物。区域对比发现,该岩体与冈底斯中新世含矿斑岩不仅具有非常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而且形成时代近于一致,可能是在同一个大的区域构造背景下同期形成的产物。马莜木埃达克质花岗闪长斑岩的发现,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藏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的认识,为研究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提供和积累第一手地质资料,而且也为在本区寻找与埃达克质岩有关的金属矿床提供了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03 / 61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Partial melting of two amphibolites: contrast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under fluid-absent conditions[J] . Tracy Rushmer. &nbsp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91 (1)
[2]   西藏冈底斯中新世斑岩铜矿带:埃达克质斑岩成因与构造控制 [J].
侯增谦 ;
高永丰 ;
孟祥金 ;
曲晓明 ;
黄卫 .
岩石学报, 2004, (02) :239-248
[3]   冀西北水泉沟杂岩体成因的Nd同位素证据 [J].
江思宏 ;
聂凤军 .
地质论评, 2003, (04) :355-360
[4]   冈底斯晚第三纪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J].
高永丰 ;
侯增谦 ;
魏瑞华 .
岩石学报, 2003, (03) :418-428
[5]   埃达克岩:斑岩铜矿的一种可能的重要含矿母岩——以西藏和智利斑岩铜矿为例 [J].
侯增谦 ;
莫宣学 ;
高永丰 ;
曲晓明 ;
孟祥金 .
矿床地质, 2003, (01) :1-12
[6]  
Magmatism and deformation times of the Xidatan rock series, East Kunlun Mountains[J] . Wen Chen,Yan Zhang,Qiang Ji,Songshan Wang,Jianxin Zhang. &nbsp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 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