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紫色土区旱坡地非点源氮输出特征与污染负荷

被引:11
作者
陈克亮 [1 ]
朱晓东 [1 ]
朱波 [2 ]
李庆召 [3 ]
王向华 [1 ]
蔡邦成 [1 ]
机构
[1]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3]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环境工程系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紫色土旱坡地; 非点源氮; 径流; 污染负荷;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6.02.014
中图分类号
X501 [环境污染源];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通过在中国科学院盐亭农业生态站进行定位监测研究,探讨了川中紫色土区旱坡地氮素的农业非点源输出规律。研究表明:紫色土早坡地非点源氮输出以无机氮和颗粒态为主,全氮输出量不高。川中丘陵农田生态系统的旱地径流中,颗粒态氮占比例最大,达到35%,硝态氮和氨态氮的输出水平相反,各径流场的NH4+-N浓度略高于NO3--N的浓度。旱地径流全年总氮污染输出为0.95 kg/(hm2.a),全年通过径流输出的氮素占化肥施用量的0.56%。旱地地表径流中总氮平均浓度顺坡种植>平板种植>聚土垄作。小流域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的季节变化与流域降水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非点源氮污染约从6月开始上升,一直持续到10月,集中在降雨丰富的时段。夏季2个月(7~8月)是非点源污染的高发季节,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的绝大部分发生于该时期,这与年雨量的60%集中于该季节而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有关。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化配置,合理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法,控制施肥量和适宜的农田耕作方式,可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洗中氮的含量,减轻农业非点源物质对环境的压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5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浅谈农田非点源氮污染 [J].
王姝 .
辽宁农业科学, 2004, (06) :35-36
[2]   玉米苗对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研究 [J].
宗学凤 ;
孙年喜 ;
王三根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206-209
[3]   农田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J].
葛鑫 ;
戴其根 ;
霍中洋 ;
孟立明 ;
许轲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3, (06) :53-54+57
[4]   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氮素的运移特征研究 [J].
王夏晖 ;
刘军 ;
王益权 .
土壤通报, 2002, (03) :202-206
[5]   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建站20周年回顾 [J].
张先婉 ;
朱波 ;
蒋明富 .
山地学报, 2001, (S1) :1-3
[6]   水质水量相关法在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中的应用 [J].
洪小康 ;
李怀恩 .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0, (04) :384-386
[7]   估算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平均浓度法及其应用 [J].
李怀恩 .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04) :397-400
[8]  
崔玉亭主编.化肥与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