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蜡原油及其生油岩中可溶有机质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9
作者
李晋超
黄第藩
张大江
机构
[1] 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原油; 沥青质; 非烃; 石油; 生油岩; 烃源岩; 干酪根; 大民屯; 地球化学特征; 可溶有机质; 南阳凹陷; 饱和烃色谱; 成因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我国原油主要产自中、新生代陆相地层,除高成熟原油和生物降解原油外,几乎都以“高蜡低硫”为特征(含蜡量一般大于15%,南阳凹陷和大民屯凹陷部分油田可达50%左右),因而显著不同于典型海相原油(含蜡量一般小于3%)。Hedberg(1968),Tissot 和 Welte(1978),Corbett(1955),Thomas(1982),Abelson(1963)以及 Lijmbach(1975)等人曾从不同角度对高蜡原油进行过研究,认为高蜡原油的生成与非正常海相条件下陆源母质的聚集有关。但是,对高蜡原油及其生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迄今还没有人系统地进行过研究,特别是高蜡原油生油岩的熟化机制,还基本上没有进行过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陆相有机质演化和成烃机理.[M].黄第藩 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2]  
中国陆相油气生成.[M].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3]   干酪根的类型及其分类参数的有效性、局限性和相关性 [J].
黄第藩 ;
李晋超 ;
张大江 .
沉积学报, 1984, (03) :18-33+135
[4]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至上新统可溶有机质的演化特征 [J].
黄第藩 ;
李晋超 ;
周翥虹 .
石油学报, 1981, (S1) :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