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 条
基于核磁共振新参数的致密油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为例
被引:94
作者:
代全齐
[1
]
罗群
[1
,2
]
张晨
[3
]
卢朝进
[3
]
张云钊
[1
]
鲁少杰
[1
]
赵岩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来源: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
致密砂岩储层;
孔隙结构;
特征参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以核磁共振技术为基础,结合高压压汞、扫描电镜等实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区块延长组7段致密油砂岩储层的66个岩心样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孔隙结构参数——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该参数不仅克服了核磁共振实验所测孔隙度偏小的影响,还将孔隙内的可动流体同时受到孔隙表面亲水性颗粒的黏滞及临近细小喉道的束缚这2个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对可动流体占据的有效孔隙空间的大小定量化标定出来,更加准确地反映了致密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弥补了可动流体孔隙度等现有参数对储层孔喉有效性评价的不足。研究孔隙结构特征与新参数影响关系发现,孔喉的连通性越好,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越大;孔喉分选系数介于1.4~1.9时,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达到最高;不同级别的孔喉配置关系是致密油砂岩储层孔喉有效性的关键。以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为主要标准,将研究区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为3类:I类孔隙结构的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大于2%,II类孔隙结构的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介于1%2%,III类孔隙结构的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小于1%。据此建立了适合致密油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分类评价标准,以指导油田的勘探开发。
引用
收藏
页码:887 / 897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