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坳陷超深层低孔致密砂岩储层形成机制与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91
作者
张荣虎 [1 ]
杨海军 [2 ]
王俊鹏 [1 ]
寿建峰 [1 ,3 ]
曾庆鲁 [1 ]
刘群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超深层; 白垩系; 储层; 形成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超深层储层埋深大于6 000 m,地层流体压力系数大于1.6,温度高于130℃,网状缝—垂向缝发育、密度为3~12条/m,基质孔隙度平均为3.8%,基质渗透率平均为0.128 mD,该套超深层储层目前是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核心领域。为揭示其形成机制及勘探意义,依据声发射法古应力测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激光碳氧同位素等实验分析,综合研究表明,超深层储层经历了2类典型成岩叠加效应:强构造挤压效应—强溶蚀—中等埋藏压实—中等胶结效应(克深地区),主要发育裂缝-溶蚀孔型储层;强构造挤压—中等溶蚀—中等埋藏压实—中等胶结效应(大北地区),主要发育裂缝-粒间孔型储层。有效储层成因机制主要为早—中期长期浅埋藏保存孔隙、中晚期膏盐岩顶蓬构造抑制垂向压实、晚期构造侧向挤压形成缝网体系、多期溶蚀作用持续增孔。有效储层主要受岩相、构造挤压和表生溶蚀作用控制,埋深超过8 000 m,厚度一般为80~200 m。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同期,横向叠置连片发育,为区带连片含油气、局部高丰度富集、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规模提供了有利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1057 / 106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超深层裂缝-孔隙型致密砂岩储集层表征与评价——以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例 [J].
张惠良 ;
张荣虎 ;
杨海军 ;
寿建峰 ;
王俊鹏 ;
刘春 ;
陈戈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 (02) :158-167
[2]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盐下深层大气田形成机制与富集规律 [J].
王招明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 (02) :153-166
[3]   苏里格气田Z30区块下石盒子组8段储层成岩演化与成岩相 [J].
王秀平 ;
牟传龙 ;
贡云云 ;
马东旭 .
石油学报, 2013, 34 (05) :883-895
[4]   中国大气田成藏地质特征与勘探理论 [J].
魏国齐 ;
李剑 ;
谢增业 ;
杨威 ;
王东良 ;
赵泽辉 .
石油学报, 2013, 34(S1) (S1) :1-13
[5]   致密砂岩有效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 [J].
李易隆 ;
贾爱林 ;
何东博 .
石油学报, 2013, 34 (01) :71-82
[6]   全球深层油气分布特征及聚集规律 [J].
王宇 ;
苏劲 ;
王凯 ;
张保涛 ;
赵杰 ;
刘星旺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 23 (03) :526-534
[7]   非常规油气有关概念、分类及资源潜力 [J].
赵靖舟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 23 (03) :393-406
[8]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 [J].
邹才能 ;
朱如凯 ;
吴松涛 ;
杨智 ;
陶士振 ;
袁选俊 ;
侯连华 ;
杨华 ;
徐春春 ;
李登华 ;
白斌 ;
王岚 .
石油学报, 2012, 33 (02) :173-187
[9]   库车坳陷大北-克深地区致密性砂岩储层微裂缝模型研究 [J].
高伟 ;
费世祥 ;
席妮妮 ;
汤金奎 .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2, 8 (01) :6-10+5
[10]   构造裂缝发育型砂岩储层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以库车前陆盆地白垩系为例 [J].
张惠良 ;
张荣虎 ;
杨海军 ;
姚根顺 ;
马玉杰 .
岩石学报, 2012, 28 (03) :827-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