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

被引:48
作者
许明祥 [1 ,2 ]
王征 [2 ]
张金 [2 ]
刘国彬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固碳效应; 退耕还林草; 黄土丘陵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2 [森林土壤理化性质]; S812.2 [草原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0713 ;
摘要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特征,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土壤有机碳的近期影响和长期效应。结果表明,1)从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效应整体而言,相对于坡耕地,退耕还林和退耕撂荒具有显著的土壤碳增汇效应,而退耕还草、退耕还果没有明显土壤碳增汇效应。以天然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为目标,撂荒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增汇潜力可达8.3 t/hm2。2)以10a为界,退耕还林草的近期土壤碳增汇效应不明显,而10a后土壤碳增汇效应逐渐明显,退耕还林、还灌、撂荒和坡耕地的固碳效应差异显著。3)在评估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应当注重长期固碳效应。4)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效应主要受还林草方式及年限的影响,二者分别可解释55.6%和24.1%的有机碳变异性;地形因子可解释8.5%的有机碳变异性。在评估该区退耕还林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应当充分考虑退耕年限和地形因子的影响。5)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柠条林地以及撂荒地深层土壤(100—200 cm)有机碳密度占2 m土体有机碳密度的35%—40%,而且随着植被恢复深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增加。6)在估算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固碳效应时应该考虑深层碳累积。如果按1 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会严重低估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量。
引用
收藏
页码:5405 / 541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关于中国土壤碳库及固碳潜力研究的若干问题 [J].
郑聚锋 ;
程琨 ;
潘根兴 ;
SMITH Pete ;
李恋卿 ;
张旭辉 ;
郑金伟 ;
韩晓君 ;
杜彦玲 .
科学通报, 2011, 56 (26) :2162-2173
[2]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J].
孙文义 ;
郭胜利 .
生态学报, 2011, 31 (06) :1604-1616
[3]  
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及环境因子对土壤质量指标变异性的影响[J]. 许明祥,刘国彬,赵允格.应用生态学报. 2011(02)
[4]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 [J].
刘梦云 ;
常庆瑞 ;
齐雁冰 ;
孙宁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2) :218-226
[5]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 [J].
郭胜利 ;
车升国 ;
梁伟 ;
杨勤科 .
生态学报, 2010, 30 (01) :52-59
[6]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地土壤肥力质量 [J].
常庆瑞 ;
岳庆玲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02) :71-74+94
[7]   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演变 [J].
薛萐 ;
刘国彬 ;
戴全厚 ;
李小利 ;
吴瑞俊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3) :517-523
[8]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J].
王小利 ;
郭胜利 ;
马玉红 ;
黄道友 ;
吴金水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6) :1281-1285
[9]   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土壤微生物量演变特征 [J].
薛萐 ;
刘国彬 ;
戴全厚 ;
卫伟 ;
侯喜禄 .
生态学报, 2007, (03) :909-917
[10]   植被类型对黄土丘陵区流域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J].
马玉红 ;
郭胜利 ;
杨雨林 ;
王小利 ;
杨光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1) :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