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气候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向探讨

被引:20
作者
何建坤 [1 ,2 ]
滕飞 [1 ,2 ]
齐晔 [3 ]
机构
[1] 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
[2]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3]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新气候经济学; 低碳发展; 能源变革; 碳生产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69.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进程面临新转折,当前德班平台谈判将建立2020年后国际新减排制度框架。国际学术界出现"新气候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进程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能源体系的根本变革,人类社会文明形态也将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新气候经济学将探索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和相应的经济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寻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减排CO2保护全球气候的双赢路径。新气候经济学不仅关注国别之间减排责任和义务的分担,更重视各国在共同目标下创造和扩展合作共赢的空间和机会,探索各国合作共赢的机制和运作方式,分享低碳发展的经验、技术和机会。同时更加关注新国际机制对各国低碳转型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使之成为各国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内在动力。实现控制温升不超过2℃目标,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排放空间不足的挑战,碳排放空间成为越来越紧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大幅度提升碳生产率,即成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减排CO2双赢的根本途径。新气候经济学将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碳生产率变化的规律以及提升碳生产率的方法和手段,研究新兴发展中国家CO2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途径。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新型能源体系变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战略选择,并已成为世界趋势,新气候经济学关注碳价对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激励作用,关注能源体系变革对各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能源安全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关注碳价机制对国际技术合作与技术转移中利益扩展和共赢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和公众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实现社会低碳转型的关键,因此,新气候经济学也关注生态文明下的财富观、福利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的理论支撑,关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低碳化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和实施方式,关注消费方式的转变对社会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物质生产方式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新型能源体系革命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兼评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 [J].
何建坤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2) :1-10
[2]  
CO2排放峰值分析:中国的减排目标与对策[J]. 何建坤.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12)
[3]   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与公平的国际制度建设 [J].
何建坤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05) :15-21
[4]   我国CO减排目标的经济学分析与效果评价 [J].
何建坤 .
科学学研究, 2011, 29 (01) :9-17
[5]  
中国统计年鉴. 2013[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3
[6]  
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壳牌国际有限公司. . 2013
[7]  
Possible Development of a Technology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in a Post-2012 Regime. J Fei Teng,Wenying Chen,Jiankun He. The Harvard Project on International Climate Agreements, Discussion Paper 08-24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