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

被引:8
作者
于淑秋 [1 ]
林学椿 [2 ]
施晓晖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夏季风; 东亚—西太平洋偶极子; 东亚遥相关型; 降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51-2006年6-8月NCEP/NCAR的500hPa高度场、850hPa高度场和风场、降水率和海平面气压以及全国600多站的降水量资料,选择东亚—西太平洋地区(10o-80oN,70o-180oE)经9点高通滤波、EOF分析、合成分析和其它统计诊断手段,研究了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得到如下的结论:1.东亚—西太平洋地区海平面气压存在着蒙古低压和西太平洋高压之间纬向的偶极子振荡型(APD),APD指数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2.东亚—西太平洋地区500hPa高度距平EOF的第一模态具有明显经向东亚遥相关型特征(EAP)。EAP指数也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3.APD指数与500hPa(或850hPa)的东亚遥相关型关系密切。APD指数和EAP指数存在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3,已超过了10%显著检验;4.APD指数和EAP指数都和我国汛期降水、东亚—西太平洋降水率关系密切,超过5%显著性的相关区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至日本南部海面一带,前者为正相关,后者为负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751 / 76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两类江淮大水的大气环流特征 [J].
于淑秋 ;
林学椿 .
气象学报, 2006, (05) :605-613
[2]   东亚-北太平洋偶极型气压场及其与东亚季风年际变化的关系 [J].
赵平 ;
张人禾 .
大气科学 , 2006, (02) :307-316
[3]   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 [J].
郭其蕴 ;
蔡静宁 ;
邵雪梅 ;
沙万英 .
大气科学, 2004, (02) :206-215+323
[4]   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 [J].
黄荣辉 ;
陈文 ;
丁一汇 ;
李崇银 .
大气科学, 2003, (04) :484-502
[5]   关于东亚夏季风指数的比较 [J].
高辉 ;
张芳华 .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01) :79-86
[6]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 [J].
孙秀荣 ;
陈隆勋 ;
何金海 .
气象学报, 2002, (02) :164-172
[7]   1998年中国特大洪涝时期的环流特征 [J].
林学椿 ;
张素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5) :607-615
[8]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及其年际变化 [J].
黄刚 ;
严中伟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9, (04) :421-424
[9]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 [J].
张庆云 ;
陶诗言 .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S1) :17+19+21+23+18+20+22-17+19+21+23+18+20+22
[10]   热带环流指数与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 [J].
祝从文 ;
何敏 ;
何金海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8, (01)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