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中段南坡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被引:16
作者
沈彪
党坤良
武朋辉
朱成功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碳密度; 油松; 生态系统; 秦岭中段南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91.254 [油松];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在秦岭中段南坡油松林分布较为广泛的不同区域,采用典型取样的方法设置油松林标准地50块。通过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本区油松林生态系统植被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有机碳密度进行了研究与估算,分析了油松林生态系统各层次的有机碳密度在不同立地因子下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秦岭中段南坡油松林生态系统总有机碳密度为150.12 t/hm2,其中土壤碳分库的碳密度占油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的56.74%,是构成油松林生态系统碳的主体组成部分。植被层碳密度为62.29 t/hm2,占油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的41.49%,高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平均值,且仍有较大的固碳潜力。枯落物层碳密度为2.66 t/hm2,占油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的1.77%。在植被碳分库中,乔木层碳密度是其主体构成部分,为61.22 t/hm2,占植被层碳密度的98.30%;灌木层、草本层碳密度及其所占植被层碳密度的比例分别为:0.65 t/hm2(1.04%)、0.41 t/hm2(0.66%)。碳在乔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大小顺序为:树干(55.82%)、树枝(21.25%)、树根(10.28%)、树叶(7.35%)、树皮(5.30%)。灌木层碳密度和草本层碳密度受地形因子影响不显著。随海拔的升高,乔木层碳密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海拔1500—1700 m处达到最大值,枯落物层碳密度、土壤层碳密度及总碳密度变化不显著;随着坡度的增大,油松林生态系统枯落物层碳密度、土壤层碳密度及总碳密度显著减小,乔木层碳密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坡度为26—35°范围达到最大值;下坡位土壤层碳密度高于中坡位和上坡位,而中坡位乔木层碳密度和生态系统总碳密度高于下坡位和上坡位,枯落物层碳密度受坡位影响不明显;阳坡乔木层碳密度大于阴坡,枯落物层碳密度、土壤层碳密度及总碳密度受坡向影响不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798 / 180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坡度作用下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研究 [J].
郝振纯 ;
吕美霞 ;
吕美朝 ;
王加虎 .
水文, 2012, 32 (02) :5-10+48
[2]   百花山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J].
刘艳 ;
查同刚 ;
付汝军 .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21 (03) :182-187
[3]   秦岭宁陕县森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特征 [J].
邓蕾 ;
上官周平 .
西北植物学报, 2011, 31 (11) :2310-2320
[4]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 [J].
李海奎 ;
雷渊才 ;
曾伟生 .
林业科学, 2011, 47 (07) :7-12
[5]   宁夏贺兰山天然油松林碳储量和碳密度 [J].
任军辉 ;
刘建军 ;
刘斌 ;
张宇钰 ;
杜承星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9 (05) :108-110
[6]   秦岭火地塘林区天然油松林碳素空间分布规律 [J].
马明 ;
王得祥 ;
刘玉民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3) :114-118
[7]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群落乔木层的碳密度 [J].
侯琳 ;
雷瑞德 ;
王得祥 ;
尚廉斌 ;
赵辉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7 (01) :23-25
[8]   秦岭天然华山松林碳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动态变化 [J].
马明 ;
王得祥 ;
刘玉民 .
林业资源管理, 2008, (05) :75-78
[9]   秦岭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土壤有机碳的特征 [J].
侯琳 ;
雷瑞德 ;
王得祥 ;
赵辉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8) :156-160
[10]   甘肃小陇山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分配特征 [J].
程堂仁 ;
冯菁 ;
马钦彦 ;
王玉涛 ;
康峰峰 ;
冯仲科 ;
张彦林 ;
邓向瑞 .
生态学报, 2008, (01) :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