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

被引:9
作者
毕向锋
唐宝苍
高春香
韦素春
机构
[1] 河北省迁西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 引流术; 额部入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4 [脑出血];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额部入路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发性基底核出血患者154例,出血量均为50~80ml。按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额部入路组(79例)和颞部入路组(75例)。额部入路组经穿刺靶点定位后,采用经额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引流术。颞部入路组采用传统颞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后7、14、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残余血肿量以及脑疝、再出血、脑积水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①术后7d复查头部CT,示额部入路组残余血肿平均体积明显低于颞部入路组(t=9.17,P<0.01);脑疝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颞部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χ2=4.53,均P<0.05);术后14及30d两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t=16.81,均P<0.05);再出血、脑疝、脑积水、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30d内病例合并统计,额部入路组再出血、脑疝、脑积水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3.8%(3/79)、6.3%(5/79)、3.8%(3/79)、5.1%(4/79);颞部入路组分别为16.0%(12/75)、18.7%(14/75)、5.3%(4/75)、21.3%(16/75),除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部入路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疗效及安全性优于传统的颞部入路手术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438 / 44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改良钻颅血肿抽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J].
席孟杰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03) :99-100
[2]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死亡原因分析 [J].
柯东风 ;
沈锦辉 .
基层医学论坛, 2008, (07) :205-206
[3]   基底节附近高血压脑出血CT定位微创清除术35例临床观察 [J].
白成涛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03) :68-69
[4]   高血压脑出血小血肿CT立体定向引流探讨 [J].
黄文飞 ;
黄启锐 ;
黎源 ;
程巍 ;
黎岳强 .
微创医学, 2007, (06) :581-582
[5]   CT定位导引下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随访研究 [J].
李圣贤 ;
朱玉真 ;
蒋萍萍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02) :172-173
[6]   锥颅血肿抽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基底核出血的疗效分析 [J].
葛朝莉 ;
韩漫夫 ;
白润涛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4, (11) :497-499
[7]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王忠诚主编, 2005
[8]  
手术学全集[M]. 人民军医出版社 , 段国升, 2004
[9]  
脑血管外科学[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刘承基主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