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地区一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11
作者
梁钊明 [1 ,2 ]
高守亭 [2 ,1 ]
王彦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和强风暴重点实验室
[3] 天津市气象台
关键词
渤海湾; 碰撞; 海风锋; 数值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渤海湾地区2009年9月26日一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较好地重现了这次天气过程以及海风锋的结构和特征。结果显示,海风锋锋后是较为深厚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水汽高值区,锋后水汽高值区的形成源于海风的堆积和往高空输送,而锋后对流不稳定能量的产生归因于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的降低以及平衡高度的升高,这些高度变化则源于冷湿海风给低层大气带来的降温和增湿,其中给低层大气带来的增湿是主要影响因子。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相向碰撞时,对流系统容易进入海风锋锋后触发强对流不稳定能量形成强对流运动,同时弱对流抑制为对流运动的触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强对流运动把海风锋锋后充沛的水汽往上输送,从而造成强降水天气。另外,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碰撞后沿着海风锋锋后移动可能更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展和维持。
引用
收藏
页码:733 / 74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对流有效位能在强对流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J].
叶爱芬 ;
伍志方 ;
肖伟军 ;
胡胜 ;
刘运策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5) :484-490
[2]   渤海湾海风锋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J].
王彦 ;
李胜山 ;
郭立 ;
冯金湖 ;
王庆元 ;
东高红 .
气象, 2006, (12) :23-27+137+28
[3]   渤海湾海风锋与雷暴天气 [J].
王彦 ;
于莉莉 ;
朱男男 ;
汪靖 .
高原气象 , 2011, (01) :245-251
[4]   海陆风环流在天津2009年9月26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J].
何群英 ;
解以扬 ;
东高红 ;
刘一玮 ;
孙一昕 .
气象, 2011, 37 (03) :291-297
[5]  
Thedynamicsandsimulationoftropicalcumulonimbusandsqualllines. MoncrieffMW,MillerMJ. QuartJRoyMeteorSoc . 1976
[6]  
Radiative transfer for inhomogeneous atmospheres:RRTM,a validated correlated-k model for the longwave. Mlawer E J,Taubman S J,Brown P D,et al.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1997
[7]  
The NCEP 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 Kalnay E,M Kanamitsu,R Kistler et al.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 1996
[8]  
CouplinganadvancedlandsurfacehydrologymodelwiththePennStateNCARMM5modelingsystem.PartI:Modelimplementationandsensitivity. ChenF,JDudhia. MonWeaRev . 2001
[9]   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强对流云团与局地暴雨 [J].
于希里 ;
闫丽凤 .
气象科技, 2001, (01) :39-41
[10]   相向而行的重力波与暴雨 [J].
丁德刚 ;
王树芬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4, (04) :45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