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2012年西安城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32
作者
刘宇峰 [1 ]
原志华 [1 ]
孔伟 [2 ]
孙铂 [1 ]
安彬 [3 ]
机构
[1] 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2] 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
[3]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热岛强度; 密度效应; 规模效应; 强度效应; 灰色理论; 西安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6 [环境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基于西安市及其郊区(县)7个气象观测站1993—2012年的气温资料,采用回归分析、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西安市过去20 a城市气温、热岛强度的变化规律,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城市能源消费等几方面揭示其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密切联系;同时运用灰色理论分析了诸影响因素对热岛强度的相对贡献度,并对西安未来热岛强度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西安城区和郊区(县)气温均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且在2000年以后发生增强突变;2城市化的发展与城市热岛强度的变化具有密切关系,各要素相互之间呈现高度相关性,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很强的传递作用;各要素与热岛强度呈现出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尤其是人口因素与热岛强度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影响热岛强度增强变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从强度、密度和规模效应上来看,人口密度效应大于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密度效应稍大于经济规模效应,能耗强度效应大于能源规模效应;3各影响因素对热岛强度变化的贡献度存在明显差异,贡献程度最大的是常住人口数、常住人口密度和建成区面积,它们是影响热岛强度变化最为直接的因素;其余因素对热岛强度变化的贡献度相对较小,是间接的影响因素;4灰色建模显示,西安城市热岛强度在未来几年将继续呈现增强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974 / 98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机理及其作用规律——以上海市为例 [J].
彭保发 ;
石忆邵 ;
王贺封 ;
王亚力 .
地理学报, 2013, 68 (11) :1461-1471
[2]   典型河谷型城市冬季热场分布和热岛效应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J].
李国栋 ;
张俊华 ;
赵自胜 ;
王乃昂 ;
程弘毅 ;
田海峰 .
资源科学, 2013, 35 (07) :1463-1473
[3]   基于HJ-1B的城市热岛季节变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J].
刘帅 ;
李琦 ;
朱亚杰 .
地理科学, 2014, 34 (01) :84-88
[4]   拉萨市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 [J].
拉巴次仁 ;
卓嘎 ;
罗布 ;
普布次仁 .
资源科学, 2012, 34 (12) :2364-2373
[5]   西南高原区玉米地方品种农艺性状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J].
张燕 ;
陈波 ;
黄艳非 ;
张势 .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24) :12-13
[6]   北京城区城市热岛的多时空尺度变化 [J].
张佳华 ;
孟倩文 ;
李欣 .
地理科学, 2011, 31 (11) :1349-1354
[7]   城市土地利用与地面热效应时空变化特征的关系——以成都市为例 [J].
彭文甫 ;
周介铭 ;
罗怀良 ;
杨存建 ;
赵景峰 .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10) :1738-1749
[8]   西安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 [J].
董妍 ;
李星敏 ;
杨艳超 ;
彭艳 ;
王繁强 ;
杜川利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1, (08) :107-112
[9]   1960年至2007年汾河流域气温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分析 [J].
刘宇峰 ;
孙虎 ;
原志华 .
资源科学, 2011, 33 (03) :489-496
[10]   西安城市化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 [J].
高红燕 ;
蔡新玲 ;
贺皓 ;
王骊华 ;
寇小兰 ;
张宏 .
地理学报, 2009, 64 (09) :109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