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高寒矮灌丛生物量分配及其碳密度的估算

被引:17
作者
高巧 [1 ,2 ]
阳小成 [1 ]
尹春英 [2 ]
刘庆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高寒灌丛; 生物量; 碳密度;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灌丛面积增加引起的碳储量增加被认为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中一个最不确定的因素。为了揭示高寒矮灌丛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不同层片的分配规律和估算高寒矮灌丛生物量碳密度,该文对青藏高原东缘海拔3 500–4 650 m的14个灌丛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灌木层平均生物量为(5.38±3.30)Mg?hm–2;不同灌丛类型灌木层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灌木层平均生物量为(7.28±4.96)Mg?hm–2,亚高山革叶灌丛灌木层平均生物量为(4.32±1.36)Mg?hm–2;个体形态和群落结构指标与亚高山灌丛单位面积生物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关系是建立在多个群落结构因子基础上的,单个群落结构因子不足以解释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不同灌丛类型的生物量分配规律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高寒生境条件下亚高山灌丛将更多的光合产物分配到植物的根部。2)灌丛群落平均总生物量为(6.41±3.86)Mg?hm–2,灌木层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83.18±8.14)%;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凋落物层生物量、灌丛群落总生物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灌木层各器官生物量与群落总生物量之间也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故可以建立生物量模型。3)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从14个调查群落获得的该区域灌丛平均生物量碳密度为(3.20±1.93)Mg?hm–2。
引用
收藏
页码:355 / 36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祁连山高山灌丛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J].
金铭 ;
李毅 ;
王顺利 ;
张学龙 ;
雷蕾 .
干旱区地理, 2012, 35 (06) :952-959
[2]   祁连山高山灌丛生物量分配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雷蕾 ;
刘贤德 ;
王顺利 ;
李毅 ;
张学龙 .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 (11) :1602-1607
[3]   西南地区灌丛归一化植被指数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J].
张笑鹤 ;
张远东 ;
顾峰雪 ;
刘世荣 .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11) :2577-2583
[4]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J].
朴世龙 ;
方精云 ;
黄耀 .
中国基础科学, 2010, (02) :20-22+65
[5]   中国生态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英文) [J].
李文华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0, 1 (01) :3-14
[6]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植被景观格局分析研究[J]. 刘延国,彭培好,陈文德,王玉宽.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06)
[7]   灌木生物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J].
卢振龙 ;
龚孝生 .
林业调查规划, 2009, 34 (04) :37-40+45
[8]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影响研究综述 [J].
于海英 ;
许建初 .
生态学杂志, 2009, 28 (04) :747-754
[9]   川西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保护对策 [J].
张发会 ;
何飞 ;
何亚平 ;
樊华 ;
降廷伦 .
四川林业科技, 2008, 29 (06) :46-51
[10]   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密度垂直分布研究 [J].
吴雅琼 ;
刘国华 ;
傅伯杰 ;
郭玉华 .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2) :36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