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期的岩相古地理研究

被引:71
作者
陈文一
刘家仁
王中刚
郑启钤
机构
[1]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峨眉山玄武岩; 成矿规律; 贵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1 [古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贵州峨眉山玄武岩喷发 ,从动态的角度可以分为茅口期晚期和龙潭期 (吴家坪期 ) ,龙潭期又可分为三个喷发旋回 ,对应于四个不同的岩相古地理环境 ,体现了东吴运动在造成贵州地区地壳抬升、下沉和接受最大海侵之后 ,又上升、拉张、沉陷带发生地裂 (又称峨眉地裂 )以及地幔物质喷溢等地质活动 ,具间歇性和多旋回性的特点。本文从研究海陆变迁入手 ,揭示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与沉积作用的内在联系 ,进而探讨其与金、锑等矿产的成因联系 ,提出该期各相区与成矿区的形成模式。通过对贵州峨眉山玄武岩不同喷发期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可以看出 ,茅口期晚期和龙潭期早期海域的沉积韵律和相带展布格局与玄武岩喷发的间歇性和多旋回性特征完全一致。玄武岩的喷发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 ,玄武岩喷发的间歇期又为沉积矿产的富集提供了机遇。这种岩浆期后气液以富硅和二氧化碳为特征的玄武岩 ,本身富含铁、锰、铜、铅、锌、锑、砷、汞、金、银、氟、磷以及一些稀散和放射性元素等成矿组分。在喷发过程中 ,气液成分有一定变化 ,各阶段和离岩浆的远近距离不同以及喷发性质和环境差异 ,形成了火山气液矿床、火山沉积矿床和沉积矿床的不同成矿带。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南方二叠纪沉积体系 [J].
杨玉卿 ;
冯增昭 .
古地理学报, 2000, (01) :11-18
[2]   峨眉山玄武岩、峨眉地裂运动与幔热柱 [J].
宋谢炎 ;
王玉兰 ;
曹志敏 ;
金景福 ;
李巨初 ;
温春齐 .
地质地球化学, 1998, (01) :47-52
[3]   中国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中粘土岩夹矸(TONSTEINS)研究的新进展 [J].
周义平 ;
K.Burger ;
汤大忠 .
云南地质, 1988, (03) :213-228
[4]   猫场式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J].
甘朝勋 .
矿床地质, 1985, (02) :51-57
[5]  
贵州境内峨眉山玄武岩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J].郑启钤.贵州地质.1985, 01
[6]   贵州早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研究 [J].
陈文一 ;
王立亭 ;
叶念曾 ;
蔡英 ;
马忠魏 ;
凌长富 .
贵州地质, 1984, (01) :9-43+45
[7]  
贵州西南部红土型金矿.[M].王砚耕等著;.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
[8]  
滇黔桂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M].冯增昭等著;.地质出版社.1994,
[9]  
贵州锰矿地质.[M].刘巽锋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