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被引:4
作者
刘建敏
陈玉成
机构
[1] 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重庆
[3] 重庆
关键词
农业; 面源污染; 生物技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92 [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摘要
生物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优越性。本文着重介绍湿地系统、人工复合生态床、生物埂、植被缓冲带技术、微生物技术、人工水塘技术等几种生物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滨岸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NH4+-N,TP的吸收效果 [J].
董凤丽 ;
袁峻峰 ;
马翠欣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93-97
[2]   运用生物埂治理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技术研究 [J].
姜达炳 ;
樊丹 ;
甘小泽 ;
张光远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02) :163-167
[3]  
光合细菌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应用[J]. 熊万永,李玉林.污染防治技术. 2003(S1)
[4]  
光合细菌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应用[J]. 熊万永,李玉林.污染防治技术. 2003 (S1)
[5]   不同深度人工复合生态床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比较 [J].
刘超翔 ;
胡洪营 ;
张建 ;
黄霞 ;
施汉昌 ;
钱易 .
环境科学, 2003, (05) :92-96
[6]   淮安市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J].
高军 .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3, (01) :20-24
[7]   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 [J].
陈金林 ;
潘根兴 ;
张爱国 ;
于彬 ;
田维彬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6) :17-20
[8]   滇池农村固体废物和化肥流失治理试验研究 [J].
戴丽 ;
郭慧光 ;
汤承彬 ;
罗丽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2, (02) :70-79
[9]   杭嘉湖平原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J].
全为民 ;
沈剑峰 ;
董妹勤 ;
张巧龙 ;
陆照梅 ;
盛保龙 .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2, (02) :22-24
[10]   光合细菌调控水产养殖业水质的研究 [J].
丁爱中 ;
陈繁忠 ;
雷剑泉 ;
傅家谟 ;
盛国英 .
农业环境保护, 2000, (06) :339-34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