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的理念悖论及其宪法消解

被引:1
作者
赵娟
机构
[1] 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尊严; 康德; 哲学; 宪法;
D O I
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3.07.013
中图分类号
D911 [国家法、宪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在哲学史上,康德开创性地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仅仅是手段"层面上的人之尊严命题,然而,正是这一尊严观支撑了他的报应主义死刑的法律立场,由此形成了康德尊严理念的悖论。坚持平等至上,或者说对于平等的偏爱和过度强调,是悖论的认识论根由。二战后德国《基本法》对于人的尊严的宪法确认及其相关司法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康德悖论。中国宪法的尊严规范应该定位于尊严的宪法价值而非任何意义上的哲学判断。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德国基本法第一条‘人性尊严‘规定之探讨..蔡维音;.宪政时代., 01
[2]  
The Associational Economy: Firms; Regions and Innovation..Cooke P; Morgan 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   圣卢梭:对人民开讲 [J].
江弱水 .
读书, 2012, (11) :156-161
[4]   宪法“人格尊严”条款的规范地位之辨 [J].
郑贤君 .
中国法学, 2012, (02) :79-89
[5]  
欧洲的死刑制度.[J].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刑法论丛.2010, 02
[6]   人权无需根基 [J].
约瑟夫拉兹 ;
岳林 ;
章永乐 .
中外法学, 2010, 22 (03) :367-379
[7]   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兼论中国宪法第38条的解释方案 [J].
林来梵 .
浙江社会科学, 2008, (03) :47-55+126
[8]  
康德的权利体系.[M].(美) 马霍尔兰; 著.商务印书馆.2011,
[9]  
刑事法评论.[M].陈兴良; 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0]  
宪法学导论.[M].张千帆著;.法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