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
被引:236
作者
:
肖凤翔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肖凤翔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弛
机构
:
[1]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来源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12年
/ 15期
关键词
:
“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
教育者;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G645.1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成为制约高等职业质量提高的"瓶颈"。教育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实践"双师型"教师提法的肯定,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表述尚未经过缜密的学术解读,其指称对象及其内在属性不清楚,它的学术概念未形成。分析我国教育政策文件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表述,凝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智慧,反思学者的相关表述的基础,将"‘双师型’教师"界定为:"双师型"教师是具备基本的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精通特定专业工艺原理并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胜任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学习者任务的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者。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构建职教“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制度保障探析
肖称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杂志社
肖称萍
[J].
职教论坛,
2010,
(34)
: 69
-
71
[2]
对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与思考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东
[J].
石油教育,
2007,
(02)
: 20
-
22
[3]
略谈对当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徐一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玉林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徐一周
朱晓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玉林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朱晓姝
[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2)
: 93
-
96+108
[4]
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姚贵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大学华夏职业师资培训中心
姚贵平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06)
: 30
-
31
[5]
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
王宪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王宪成
[J].
中国培训,
1997,
(09)
: 21
-
26
[6]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杨应崧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7]
职业教育心理学.[M].刘德恩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教学论稿.[M].何志汉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9]
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贺文瑾.华东师范大学.2007, 03
←
1
→
共 9 条
[1]
构建职教“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制度保障探析
肖称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杂志社
肖称萍
[J].
职教论坛,
2010,
(34)
: 69
-
71
[2]
对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与思考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东
[J].
石油教育,
2007,
(02)
: 20
-
22
[3]
略谈对当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徐一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玉林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徐一周
朱晓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玉林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朱晓姝
[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2)
: 93
-
96+108
[4]
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姚贵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大学华夏职业师资培训中心
姚贵平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06)
: 30
-
31
[5]
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
王宪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王宪成
[J].
中国培训,
1997,
(09)
: 21
-
26
[6]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杨应崧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7]
职业教育心理学.[M].刘德恩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教学论稿.[M].何志汉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9]
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贺文瑾.华东师范大学.2007, 0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