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

被引:113
作者
高旺盛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概念; 原理; 研究方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5 [有机农业];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是泛指为了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而采取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核心技术是土壤少耕免耕技术、农田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技术,其技术原理是达到农田"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以及"适度湿润"和"适度粗糙"的耕层土壤状态,保持可持续的土地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向以及不同区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702 / 270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J].
李琳 ;
李素娟 ;
张海林 ;
陈阜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3) :106-109
[2]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 [J].
冯聚凯 ;
崔彦宏 ;
甄瑞 ;
李少昆 .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06) :177-181
[3]   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吴婕 ;
朱钟麟 ;
郑家国 ;
姜心禄 .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02) :192-195
[4]   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展与研究对策 [J].
章秀福 ;
王丹英 ;
符冠富 ;
李华 .
土壤通报, 2006, (02) :2346-2351
[5]   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动态变化的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J].
马春梅 ;
纪春武 ;
唐远征 ;
董守坤 ;
李姚 ;
金喜军 ;
龚振平 .
农机化研究, 2006, (04) :137-139
[6]   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应估算 [J].
芮雯奕 ;
周博 ;
张卫建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02) :207-212
[7]   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定位研究 Ⅰ.稻田不同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与经济效益评价 [J].
叶桃林 ;
李建国 ;
胡立峰 ;
罗尊长 ;
屠乃美 ;
李琳 ;
王丽宏 ;
王少斌 ;
张帆 ;
杨光立 .
作物研究, 2006, (01) :34-39
[8]   季节性干旱丘区的麦秸还田技术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J].
郑家国 ;
姜心禄 ;
朱钟麟 ;
谢红梅 ;
卿明福 .
灌溉排水学报, 2006, (01) :30-33
[9]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朱钟麟 ;
卿明福 ;
郑家国 ;
姜心禄 ;
吴婕 .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05) :63-66
[10]   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J].
李曼 ;
崔和瑞 .
中国农机化, 2005, (05)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