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的沉积学特征与聚煤模式

被引:42
作者
李增学 [1 ,2 ]
何玉平 [3 ]
刘海燕 [1 ,2 ]
吕大炜 [1 ,2 ]
机构
[1]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3] 中海油研究总院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崖城组; 成煤作用; 成煤环境; 聚煤模式; 沉积学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对琼东南盆地钻井、岩心、测井、构造形态等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琼东南盆地崖城组成煤作用、成煤环境及成煤模式。崖城组的成煤作用主要为凝胶化作用;煤层多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和潮坪的潮间带上部、潮上带泥炭沼泽环境;主要的成煤沉积体系在崖城组早期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在崖城组中、晚期主要为潮坪—泻湖体系。在综合研究各种影响成煤作用因素的基础上,从沉积环境和构造形态角度建立了6种主要的聚煤模式,即冲积扇扇前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聚煤模式、泻湖—潮坪聚煤模式、浅海周缘扇三角洲和滨海带聚煤模式、深水半地堑凹陷聚煤模式、浅水半地堑凹陷聚煤模式、深水地堑凹陷聚煤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542 / 54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陆相伸展性盆地二级层序的厘定 [J].
王家豪 ;
王华 ;
肖敦清 ;
苗红波 ;
尚亚乐 .
石油学报, 2009, 30 (06) :869-875
[2]   中国东部第三系典型断陷盆地幕式构造旋回及层序地层特征 [J].
严德天 ;
王华 ;
王清晨 .
石油学报, 2008, (02) :185-190
[3]   高分辨率层序框架内小层综合对比方法 [J].
袁新涛 ;
沈平平 .
石油学报, 2007, (06) :87-91
[4]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层序结构、充填样式及生烃潜力 [J].
李绪宣 ;
刘宝明 ;
赵俊青 .
中国海上油气, 2007, (04) :217-223+239
[5]   深水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J].
张功成 ;
米立军 ;
吴时国 ;
陶维祥 ;
何仕斌 ;
吕建军 .
石油学报, 2007, (02) :15-21
[6]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早期预测 [J].
米立军 ;
刘震 ;
张功成 ;
沈怀磊 ;
常迈 ;
郭瑞 ;
田继先 ;
谭卓 .
沉积学报, 2007, (01) :139-146
[7]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沉积充填演化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J].
钟志洪 ;
王良书 ;
李绪宣 ;
夏斌 ;
孙珍 ;
张敏强 ;
吴国干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1) :29-36
[8]   莺-琼盆地低位沉积模式的新探讨 [J].
吕明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2, (04) :4-13
[9]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天然气地质[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朱伟林等,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