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63
作者
李世清
王瑞军
张兴昌
伍维模
邵明安
不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4] 陕西杨陵
关键词
小麦; 灌浆过程; 氮素转移; 研究进展;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4.03.027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S158.3 [土壤肥力与植物];
学科分类号
0901 ; 0903 ; 090301 ;
摘要
对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过去进行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最终累积的氮素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灌浆期间营养器官中氮素的再转移,来自营养器官氮(内源氮)与土壤中新吸收氮(外源氮)的比例基本上是1:2。因此,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营养水平是决定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中氮素累积量和蛋白质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灌浆期间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发生转移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叶片光合性能的下降和叶片的衰老。不同基因型品种在灌浆期的氮素转移程度不同,表现为随品种演替,旗叶、茎秆和叶鞘中氮素的输出率增加,而转移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却下降。氮收获指数(NHI)可以描述植物向籽粒分配氮的能力,是衡量作物对氮利用效率的指标。氮收获指数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虽然现代小麦品种吸氮量高于古老品种,但氮收获指数在现代和古老小麦品种间的差异因不同研究者而异,有的认为现代品种高于古老品种,但也有人认为与年代无关;小麦氮收获指数一般在0.55~0.80之间,很少超过0.8。过去对小麦籽粒灌浆期间的氮素转移虽然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根冠关系和灌浆过程中氮素转移的相互关系,田间个体和群体调控及不同高产栽培模式下灌浆过程中氮素转移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1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J].
于振文 ;
田奇卓 ;
潘庆民 ;
岳寿松 ;
王东 ;
段藏禄 ;
段玲玲 ;
王志军 ;
牛运生 .
作物学报, 2002, (05) :577-585
[2]   冬小麦不同氮营养品种对氮反应吸收与土壤硝酸盐耗竭的研究 [J].
周顺利 ;
张福锁 ;
王兴仁 .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06) :667-672
[3]   氮素营养水平对小麦开花后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J].
王月福 ;
于振文 ;
李尚霞 ;
余松烈 ;
不详 .
麦类作物学报 , 2002, (02) :55-59
[4]   水分和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J].
李世娟 ;
周殿玺 ;
诸叶平 ;
李建民 ;
兰林旺 .
华北农学报, 2002, (01) :69-75
[5]   小麦不同光合器官对穗粒重的作用及基因型差异研究 [J].
魏爱丽 ;
王志敏 .
麦类作物学报, 2001, (02) :57-61
[6]   春小麦不同品质类型氮的吸收、转化利用及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J].
杜金哲 ;
李文雄 ;
胡尚连 ;
刘锦红 .
作物学报, 2001, (02) :253-260
[7]   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J].
肖凯 ;
张树华 ;
邹定辉 ;
张荣铣 .
作物学报, 2000, (01) :53-58
[8]   关中小麦品种同化物积累分配特性与源库构成遗传改良的研究 [J].
许为钢 ;
胡琳 ;
吴兆苏 ;
盖钧镒 .
作物学报, 1999, (05) :548-555
[9]   冬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氮素吸收和运转分配差异的研究 [J].
戴良香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3) :23-29
[10]   氮肥运筹和烯效唑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积累的影响 [J].
张国平 ;
陈锦新 ;
蔡仁祥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2) :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