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春华非法持有枪支案看刑法中的违法认识

被引:6
作者
陈文昊 [1 ]
陈雪 [2 ]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2] 北京大学经略研究院
关键词
故意; 违法认识可能性; 法秩序; 事实; 形象;
D O I
10.14060/j.issn.2095-7939.2017.03.001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违法认识分为两个问题,一是行为人对违法事实具有认识,这决定了故意是否成立;二是行为人具有违法评价的认识可能性,这决定了是否阻却责任。因此,故意和违法认识可能性是居于两个层面的不同问题。在赵春华非法持有枪支一案中,行为人不需要认识到"枪支"的概念,只需要认识到具有杀伤力与公共安全危害性的道具这一本体即可。行为人不具有向法秩序表示忠诚的行为,没有向公权力机关询问,因此具有违法评价认识的可能性。民众之所以会对此案持有反对判决的立场,是因为受到刑法中"形象"与事实表述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论刑事立法公众参与的限度 [J].
李翔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18 (03) :62-67+147
[2]   刑法社会化初论 [J].
利子平 ;
石聚航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5) :56-63
[3]   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 [J].
车浩 .
法学研究, 2010, 32 (02) :136-155
[4]   刑法的规范化诠释 [J].
冯军 .
法商研究, 2005, (06) :64-75
[5]   论刑法理性 [J].
张智辉 .
中国法学, 2005, (01) :169-184
[6]   刑法保护什么:法益还是规范适用? [J].
G·雅各布斯 ;
王世洲 .
比较法研究, 2004, (01) :96-107
[7]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 2016
[8]  
德国刑法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希尔根多夫, 2015
[9]  
风险社会中的刑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劳东燕, 2015
[10]  
刑法总论教科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金霍伊泽尔,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