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人社会”中建立“熟人关系”对大学“同乡会”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被引:28
作者
杨宜音 [1 ]
张曙光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同乡会; 生人社会; 熟人关系; 关系的类别化; 类别的关系化; 差序格局;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12.06.007
中图分类号
C912.6 [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本文以半结构化的访谈方法,通过分析在读大学生的同乡交往,试图探讨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在进入"生人社会"后,如何通过同乡会这一特殊的、具有社团组织和关系网络双重特点的平台,适应学校生活,完成身份转换。研究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概念的两种形成机制———"关系化"与"类别化"之间实际发生了相互缠绕、竞争与协商,导致了"关系化"的"我们"概念以新的形式———"关系的类别化"与"类别的关系化"———出现,而看似作为一个组织的同乡会,在性质上却仍然没有脱离差序格局所包含的"关系网"的含义。借此研究,可以窥见社会转型期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过渡的身份协商过程的基调。
引用
收藏
页码:158 / 181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 [J].
杨宜音 .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04) :148-159+207
[2]  
On the Intricacies of the Chinese <Emphasis Type="Italic">Guanxi</Emphasis>: A Process Model of <Emphasis Type="Italic">Guanxi</Emphasis> Development.[J].Xiao-Ping Chen;Chao C. Chen.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 3
[3]   SOCIAL IDENTITY, DISTINCTIVENESS, AND IN-GROUP HOMOGENEITY [J].
BREWER, MB .
SOCIAL COGNITION, 1993, 11 (01) :150-164
[4]  
“自我”中国.[M].(挪) 贺美德 (Hansen;M.H.) ; (挪) 鲁纳 (Svarverud;R.) ;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  
宗族·种姓·俱乐部.[M].(美)许光(Hsu;F.L.K.)著;薛刚译;.华夏出版社.1990,
[6]  
乡土中国.[M].费孝通 著.三联书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