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31
作者
朱鸿杰
闫晓明
何成芳
洪玲
谭外球
机构
[1] 安徽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碳库; 碳循环; 土壤呼吸作用;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4.02.028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秸秆还田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的一种措施,现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农田系统碳循环流通的基础上,将系统划分为土壤、植物和大气3个子系统,对秸秆还田条件下各个子系统中碳的流动变化情况进行讨论。在土壤子系统中,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SOC)、土壤矿化碳、土壤微生物碳(MBC)的变化都有作用。秸秆还田的初期可能会降低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影响群落物种分布的均匀度,致使作物对碳、氮利用率下降;然而,长期的效应仍会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研究亦认为秸秆还田特别是与有机肥配合使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是对土壤原有的有机碳矿化影响尚不清楚。秸秆还田在植物子系统中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植物光合碳变化。已有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表现为正效应;然而根际碳流通的变化尚不清楚。在大气子系统中,秸秆还田能够增强旱地耕作土壤的呼吸作用,促进CO2的排放;而淹水条件下,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碳矿化受到了明显抑制,对CO2没有明显影响。与此类似,淹水条件促进CH4排放,排水良好可以减少CH4的释放。事实上对CH4的排放而言,水份的影响可能比秸秆还田所产生的影响更大。笔者认为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流通变化机理,及根际碳的流通变化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解析。其次,农业机械使用所产生的CO2气体在研究秸秆还田模式时也应被考虑在内。除此之外,秸秆还田这种减排措施(CO2)的减排潜力、适宜应用的区域、可能的协同作用和一些限制及不利因素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评估,实施过程中应考虑社会和经济层面上的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344 / 35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21]   Effects of free-air CO2 enrichment (FACE) on CH4 emission from a rice paddy field [J].
Inubushi, K ;
Cheng, WG ;
Aonuma, S ;
Hoque, MM ;
Kobayashi, K ;
Miura, S ;
Kim, HY ;
Okada, M .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3, 9 (10) :1458-1464
[22]  
Input and distribution of photosynthesized carbon in a flooded rice soil .2 LuYH,Watanabe A,Kimura M.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 2002
[23]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 [J].
陈尚洪 ;
朱钟麟 ;
刘定辉 ;
舒丽 ;
王昌全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04) :806-809
[24]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J].
陈涛 ;
郝晓晖 ;
杜丽君 ;
林杉 ;
冯明磊 ;
胡荣桂 ;
高璟贇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7) :1494-1500
[25]   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宋明伟 ;
李爱宗 ;
蔡立群 ;
张仁陟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2) :622-626
[26]   土壤水分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J].
张薇 ;
王子芳 ;
王辉 ;
郑杰炳 ;
鲍金星 ;
高明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06) :1013-1019
[27]   有机物料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分解进程及分解残留率 [J].
柳敏 ;
张璐 ;
宇万太 ;
沈善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1) :2503-2506
[28]   祁连山中部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艾丽 ;
吴建国 ;
朱高 ;
刘建泉 ;
田自强 ;
苌伟 ;
夏新 .
草业学报, 2007, (05) :22-33
[29]   水分状况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动态的影响 [J].
郝瑞军 ;
李忠佩 ;
车玉萍 .
土壤, 2006, (06) :750-754
[30]   不同施肥对水稻土作物碳同化与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太湖地区黄泥土肥料长期试验为例 [J].
潘根兴 ;
周萍 ;
张旭辉 ;
李恋卿 ;
郑聚锋 ;
邱多生 ;
储秋华 .
生态学报, 2006, (11) :3704-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