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晚元古代—三叠纪构造事件与应力场

被引:7
作者
万天丰
朱鸿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板块; 构造事件; 应力场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研究了华南3个板块(扬子、南华与湘桂)和保山、临沧地体自晚元古代到三叠纪的5次重要构造事件的沉积古地理与形变特征、主应力方向以及相关的变质与岩浆活动特征。晋宁事件,华南各板块已联成一体,当时在南北向挤压作用的影响下,造成一系列轴向东西的同斜褶皱。元古代末期一古生代早期发生明显的张裂,使各板块分离。早古生代晚期(晚加里东事件),南华与湘桂板块发生褶皱,前者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后者则受到近南北向挤压,它们当时与扬子板块有相当的距离,杨子板块与中朝板块内未发生褶皱变形。海西事件以扬子板块边部的明显张裂作用为特征。印支事件早期(早三叠世)。保山地体向东俯冲,与扬子板块拼合,尔后,在中三叠世末期,使南华、湘桂板块向北位移与扬子板块拼合,在晚三叠世末期,中朝板块才与扬子板块拼合起来,形成大别山两侧的逆掩断裂系与淮阳弧形构造系。印支事件使华南各板块重新拼合,为该区构造格架基本定型的时期。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7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江西九岭南缘逆冲推覆体根带糜棱岩研究 [J].
李德威 .
地球科学, 1987, (05) :511-517+567
[2]   幕阜山-九岭隆起侧缘逆冲推覆和滑动拆离以及山体的不对称性 [J].
朱志澄 ;
叶俊林 ;
杨坤光 .
地球科学, 1987, (05) :503-510
[3]   华南长兴期菊石动物群的分区及演化特点 [J].
杨逢清 ;
张义杰 .
地质学报, 1986, (04) :311-320
[4]   安徽巢县下二叠统茅口阶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孔庆玉 ;
龚与觐 .
地质论评, 1986, (05) :505-510+526
[5]   中国早二叠世岩相古地理 [J].
韩克猷 .
沉积学报, 1984, (03) :60-74+140
[6]   广东曲江—仁化地区早二叠世“当冲层”的放射虫岩 [J].
宋天锐 ;
王乃文 .
地质科学, 1977, (04) :390-393
[7]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集刊[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