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分布特征的模拟研究

被引:13
作者
银燕 [1 ]
崔振雷 [1 ,2 ]
张华 [2 ]
辛金元 [3 ]
王莉莉 [3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硫酸盐; 黑碳; 沙尘; CSHNET观测网; 气溶胶光学厚度; 大气化学传输模式; 浓度分布;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09.05.014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结合2006年最新的气溶胶排放源资料,以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为气象场,驱动大气化学传输模式MATCH(Model of Atmospheric Transport and Chemistry),模拟了2006年中国地区硫酸盐、黑碳和沙尘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分布及其季节变化。模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结果与CSHNET观测网数据比较分析后发现,基于21个观测站的61组月平均数据与相应模拟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63。模拟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地区硫酸盐气溶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盆地、华北及长江流域等工业较发达地区,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四川盆地及长江以南地区,硫酸盐气溶胶1月份浓度高于7月份,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7月份浓度高于1月份;黑碳气溶胶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南等地区,1月份浓度高于7月份;沙尘气溶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部沙漠地区,4月份浓度最高,7月份次之,其他月份较少。
引用
收藏
页码:595 / 60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1] 我国地区黑碳气溶胶时空分布研究[D]. 朱厚玲.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3
  • [12]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M]. 科学出版社 , 秦大河,陈宜瑜,李学勇总主编, 2005
  • [13] 大气辐射导论[M]. 气象出版社 , (美)K.N.Liou著, 2004
  • [14] Dissecting Future Aerosol Emissions: warming Tendencies and Mitigation Opportunities[J] . David G. Streets.Climatic Change . 2007 (3)
  • [15] A global three-dimensional model for tropospheric sulfur. Chin M,Jacob D J,Gardner G M,et al.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1996
  • [16] 东亚地区春季黑碳气溶胶源排放及其浓度分布
    张美根
    徐永福
    张仁健
    韩志伟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1) : 46 - 51
  • [17] 近年来大气气溶胶模式研究综述
    颜鹏
    李维亮
    秦瑜
    [J]. 应用气象学报, 2004, (05) : 629 - 640
  • [18] 2001年春季东亚-北太平洋地区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
    王宏
    石广玉
    T.Aoki
    王标
    [J]. 科学通报, 2004, (19) : 1993 - 2000
  • [19] 中国北方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地表辐射的影响
    高庆先
    任阵海
    李占青
    普布次人
    [J]. 资源科学, 2004, (05) : 2 - 10
  • [20] 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综述
    毛节泰
    张军华
    王美华
    [J]. 气象学报, 2002, (05) : 625 - 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