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纵向输导与储层非均质性耦合控运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24
作者
郭凯 [1 ,2 ]
曾溅辉 [1 ,2 ]
卢学军 [3 ]
崔周旗 [3 ]
师玉雷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石油运移; 模拟实验; 断层输导能力; 储层非均质性; 侧向分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在物理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断层输导能力与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沿断层垂向运移和侧向分流的控制机理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断层输导能力与储层非均质性对油运移的控制本质上表现为"物性"(断层与储层渗透率比值)与"动力"对油垂向运移和侧向分流的耦合控制作用。两者对油的运移和纵向分布的耦合控制作用可概括为强输导能力断层-反韵律储层控运、弱输导能力断层-反韵律储层控运和强输导能力断层-正韵律储层控运3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中,油沿断层垂向运移的过程中不易侧向分流,油主要富集在直接位于区域性盖层之下的储层中;第二种模式中,油沿断层垂向运移的过程中较易侧向分流,油在纵向上各储层中均有一定的富集;第三种模式中,油沿断层垂向运移的过程中极易侧向分流,油大多富集在下部物性最好的储层中。
引用
收藏
页码:1164 / 117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J].
李宏义 ;
姜振学 ;
董月霞 ;
王旭东 ;
齐立新 .
现代地质, 2010, 24 (04) :755-761
[2]   陆相断陷盆地相-势耦合控藏作用及其基本模式 [J].
庞雄奇 ;
李丕龙 ;
张善文 ;
陈冬霞 ;
宋国奇 ;
王永诗 ;
张俊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5) :641-652+663
[3]   油气成藏“相—势”耦合作用探讨——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J].
王永诗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5) :472-476
[4]   地震泵抽吸作用与油气运聚成藏物理模拟 [J].
孙永河 ;
付晓飞 ;
吕延防 ;
付广 ;
阎冬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7, (01) :98-104+111
[5]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J].
姜振学 ;
庞雄奇 ;
曾溅辉 ;
王洪玉 ;
罗群 .
地学前缘, 2005, (04) :507-516
[6]   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J].
李丕龙 ;
张善文 ;
宋国奇 ;
肖焕钦 ;
王永诗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4, (01) :3-10
[7]   油气幕式成藏及其驱动机制和识别标志 [J].
郝芳 ;
邹华耀 ;
杨旭升 ;
王敏芳 .
地质科学, 2003, (03) :403-412
[8]   渗透率级差对透镜状砂体成藏的控制模式 [J].
邱楠生 ;
万晓龙 ;
金之钧 ;
曾溅辉 ;
张善文 ;
姜振学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3) :48-52
[9]   层间干扰与油气差异充注 [J].
吴胜和 ;
曾溅辉 ;
林双运 ;
郭燕华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03) :285-289
[10]   断裂带作为油气散失通道的输导能力 [J].
柳广弟 ;
吴孔友 ;
查明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16-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