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制度的社会建构主义维度分析

被引:2
作者
解玉喜 [1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关键词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建构主义; 规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3.7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4 ;
摘要
分析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必须关注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主义性质。从社会建构主义维度看,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的一个层面,反映并遵循着一定的社会逻辑。围绕这个逻辑,各种权力和主体会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和强化自身在社会救助制度的有利位置,并通过合法化的过程,使其对社会救助制度的各种界定和解释得到广泛认可,这个过程通过微观的身体化技术使人们默认甚至参与共谋这个社会逻辑。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权力、知识、伦理道德是很重要的三个因素。社会救助制度变迁不仅仅是客观属性的变革过程,还需要一个去魅和建魅的过程。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变迁研究必须关注如何去魅和如何建魅,其核心应该是回归主体自身。
引用
收藏
页码:151 / 15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价值转变和价值建设 [J].
徐道稳 .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62-66
[2]   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 [J].
方青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 (04) :462-467
[3]  
福柯十讲[M]. 大众文艺出版社 , (美)布莱恩·雷诺著, 2004
[4]  
国家的视角[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詹姆斯·C.斯科特(JamesC.Scott)著, 2004
[5]  
性经验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法)米歇尔·福柯著, 2002
[6]  
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 三联书店 , (美)罗伯特·K·默顿著, 2001
[7]  
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 2000
[8]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杨善华主编, 1999
[9]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三联书店 , (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著, 1998
[10]  
后现代精神[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美)大卫·雷·格里芬(D.R.Griffin)编,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