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黑山墩地区断裂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5
作者
张卫华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构造;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黑山墩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黑山墩地区存在上下2套构造系统,上下构造的分界线在T8反射层附近,其中上构造层是地区勘探目标层。上构造系统断裂依据其规模可以分为三级;一级、二级断裂主要为近南北向展布的逆断层,断至油源层以下;三级断裂主要为层间调谐正断层。断裂和局部构造主形成期为燕山早期,烃类排出期为燕山晚期,因此沟通油源并控制局部构造形成的一级、二级断裂对油气成藏起着积极的作用。结合钻后评估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黑山墩地区成藏主控因素是构造,断层控制的断背斜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场所;一、二级断裂在油气的初次分配中起着主要作用,三级层间断层在油气的再分配中起着重要作用。依据该认识,部署了nd17井,实钻获得15套油斑级以上油层。
引用
收藏
页码:138 / 14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应用三维相干技术进行精细地震解释 [J].
佘德平 ;
曹辉 ;
郭全仕 .
石油物探, 2000, (02) :83-88
[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杨俊杰著, 2002
[3]   多信息相干技术在阳信洼陷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J].
管晓燕 ;
毕俊凤 ;
穆星 .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6, (01) :48-51+10
[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分区及其特征 [J].
赵红格 ;
刘池洋 ;
王峰 ;
王建强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2) :173-179
[5]   贺兰山西麓中生代构造反转及意义 [J].
王锋 ;
刘池洋 ;
赵红格 ;
杨兴科 ;
翁望飞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3) :206-209
[6]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 [J].
张义楷 ;
周立发 ;
党犇 ;
孙伟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3) :215-219
[7]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沉积相研究 [J].
兰朝利 ;
何顺利 ;
门成全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5) :11-14+103
[8]   地震相干体技术的研究综述 [J].
苑书金 .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7, (01) :7-15+11
[9]   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缘储层砂体成因研究 [J].
李凤杰 ;
王多云 ;
王峰 ;
赵俊兴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1) :63-68+94
[10]   构造体制转换与成藏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J].
高帮飞 ;
邓军 ;
王庆飞 ;
徐浩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3) :9-11+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