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枯萎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40
作者
黎永坚
于莉
机构
[1] 广东海洋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关键词
香蕉; 枯萎病; 毒力因子; 抗病机制; 防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6.68 [多年生草本果类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及其发病机制和香蕉抗病机制等多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枯萎病菌的4号小种对中国香蕉生产影响最大,果胶酶和毒素是引起香蕉致病的主要毒力因子,此外,还有一些小分子的成分和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阐述了香蕉枯萎病的防治现状。
引用
收藏
页码:515 / 51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 [11]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M].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彭友良主编, 2004
  • [12] 菌物学概论[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美)C.J.阿历索保罗(C.J.Alexpoulos)等著, 2002
  • [13] The Effect of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and 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 on Induction of Defense Enzymes and Phenolics in Banana[J] . R. Thangavelu,A. Palaniswami,S. Doraiswamy,R. Velazhahan.Biologia Plantarum . 2003 (1)
  • [14] Production of Beauvericin by Different Races of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elonis , The Fusarium Wilt Agent of Muskmelon[J] . A. Moretti,A. Belisario,A. Tafuri,A. Ritieni,L. Corazza,A. Logrieco.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 2002 (7)
  • [15] Selection parameters for resistance to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1 and race 4 on diploid banana ( Musa acuminata Colla)[J] . R. Morpurgo,S. V. Lopato,R. Afza,F. J. Novak.Euphytica . 1994 (1)
  • [16] 香蕉内生真菌、放线菌类群分析
    曹理想
    田新莉
    周世宁
    [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2) : 70 - 73
  • [17] 香蕉抗枯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蒲金基
    刘晓妹
    曾会才
    [J]. 中国南方果树, 2003, (01) : 31 - 34
  • [18] 棉花枯萎病菌接种及粗毒素处理后棉苗维管束病理特征
    袁红旭
    商鸿生
    [J].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01) : 16 - 20
  • [19] 福建省香蕉枯萎病鉴定
    林时迟
    张绍升
    周乐峰
    黄月英
    胡方平
    [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4) : 465 - 469
  • [20] 台湾香蕉病害的防治
    舒肇甦
    [J].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0, (02) : 43 -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