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CRU高分辨率格点资料揭示的近百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

被引:14
作者
任余龙 [1 ,2 ]
石彦军 [1 ]
王劲松 [2 ]
张宇 [2 ]
王式功 [1 ]
机构
[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青藏高原气温; EOF; 小波; 气候倾向率;
D O I
10.13885/j.issn.0455-2059.2012.06.022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英国East Anglia大学CRU高分辨率地面温度格点资料和EOF,REOF及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面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近百年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空间一致性是高原气温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高原气温在空间分布上还存在东西、南北反相结构.利用方差最大化旋转可将高原气温变化分为高原中部区、西部区、北部区、南部区及东部区.近百年来高原气温处于上升通道,气候倾向率约为0.07℃/10 a,经历了四次冷暖交替的时期:1901-1930年为冷期;1931-1950年为暖期,气温显著升高;1950年开始一直到1980年前后,高原气温总体变化比较平稳;而从1980年至今,高原的气温都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高原气温的变化主要以准60年周期为主,同时还有30年准周期振荡,存在多个突变点.高原各个区域近百年来气温都处于上升状态,青藏高原中部区气候倾向率达0.065℃/10 a,西部区上升趋势最显著,气候倾向率达0.128℃/10 a,北部区为0.108°/10 a,南部区为0.015°/10 a,东部区为0.022℃/10 a,且大部分区域都通过α=0.01的信度检验.各区域有不同的温度变化特征,中部区和北部区相似,而东部区正负交替比较频繁.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6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Sensitivity of East Asian Climate to the Progressive Uplift and Expan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 the Mid-Pliocene Boundary Conditions[J]. 姜大膀,丁仲礼,Helge DRANGE,郜永祺.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8(05)
[2]   青藏高原前期冬春季地面热源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初步分析 [J].
刘晓冉 ;
李国平 ;
程炳岩 .
大气科学 , 2008, (03) :561-571
[3]   英国CRU高分辨率格点资料揭示的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 [J].
闻新宇 ;
王绍武 ;
朱锦红 ;
David VINER .
大气科学 , 2006, (05) :894-904
[4]   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 [J].
李潮流 ;
康世昌 .
地理学报, 2006, (03) :327-335
[5]   青藏高原地表参数的被动微波遥感反演研究 [J].
高峰 ;
王介民 ;
李新 ;
小池俊雄 ;
马耀明 .
兰州大学学报, 2004, (06) :86-91
[6]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 [J].
吴国雄 ;
毛江玉 ;
段安民 ;
张琼 .
气象学报, 2004, (05) :528-540
[7]   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J].
王堰 ;
李雄 ;
缪启龙 .
干旱区地理, 2004, (01) :41-46
[8]   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 [J].
蔡英 ;
李栋梁 ;
汤懋苍 ;
白重瑗 .
高原气象, 2003, (05) :464-470
[9]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J].
韦志刚 ;
黄荣辉 ;
董文杰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3, (02) :157-170
[10]   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北半球环流年际变化的相关分析 [J].
刘新 ;
李伟平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2002, (03) :26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