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热解褐煤焦的低温氮吸附等温线形态分析

被引:66
作者
刘辉
吴少华
姜秀民
王国忠
曹庆喜
邱朋华
秦裕琨
机构
[1]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3]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4] 上海
关键词
快速热解; 褐煤焦; 吸附等温线; 吸附回线; 孔隙结构;
D O I
10.13225/j.cnki.jccs.2005.04.022
中图分类号
TQ531 [煤的性质与测定];
学科分类号
0817 ;
摘要
利用热力工况与实际煤粉锅炉相似的管式沉降炉,在快速热解条件下制备了不同粒度及不同热解时间的元宝山褐煤煤焦试样,采用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ASAP2020自动吸附仪测定各煤焦试样的低温氮吸附等温线,对吸附等温线形态的分析表明,不同粒度及不同热解时间的煤焦,其吸附等温线都是典型的Ⅱ型吸附等温线,说明其具有较连续的完整的孔系统,孔径范围是从小至分子级孔(孔径约0.86nm),大至无上限孔(相对而言).由吸附回线分析,各煤焦试样的孔隙可能是由大量一端封闭的盲孔(一端封闭的圆形孔、一端封闭的平行板状孔、一端封闭的楔形孔或一端封闭的锥形孔)以及部分的裂缝形孔组成.
引用
收藏
页码:507 / 51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SO2气氛下半焦负载Na,Ca,Fe对NO-半焦还原反应的影响[J]. 常慧,李保庆.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02)
[2]   煤焦气化过程中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向银花 ;
王洋 ;
张建民 ;
董众兵 ;
李斌 .
燃料化学学报, 2002, (02) :108-112
[3]   低温氮吸附法与煤中微孔隙特征的研究 [J].
陈萍 ;
唐修义 .
煤炭学报, 2001, (05) :552-556
[4]   氧气对半焦还原NO反应的作用机理研究 [J].
赵宗彬 ;
李文 ;
李保庆 ;
不详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2001, (05) :62-65+69
[5]   制备高碳醇Cu-Fe系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结构和孔径分布 [J].
刘寿长,关新新 ;
陈诵英 .
分子催化, 1999, (03) :40-45
[6]   加热速度对煤气化反应性影响的机理 [J].
杨松华 ;
赵庆杰 ;
史占彪 ;
不详 .
东北大学学报 , 1998, (03) :3-5
[7]   煤焦燃烧中氢氧化物生成因素的研究 [J].
冯波 ;
刘皓 ;
袁建伟 ;
林志杰 ;
刘德昌 .
化工学报, 1995, (06) :717-724
[8]   煤粉在热分解过程中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的变化 [J].
丘纪华 .
燃料化学学报, 1994, (03)
[9]  
吸附与凝聚[M]. 科学出版社 , 严继民等著,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