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工业化与制造业集聚的理论模型及互动机理探索

被引:2
作者
胡伟 [1 ]
陈晓东 [2 ]
陈竹 [3 ]
机构
[1] 管理世界杂志社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3] 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空间D-S模型; 信息化; 工业化; 集聚; 再工业化;
D O I
10.14017/j.cnki.2095-5766.2021.0086
中图分类号
F49 [信息产业经济];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5 ; 0202 ;
摘要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正加速改变区位理论中过于依赖运输成本或劳动力成本的区位指向,产业区位的"运输指向"和"劳动力指向"逐步转为"信息指向",信息化逐渐成为企业区位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信息活动区位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也由此成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焦点。在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框架下建立三部门、两要素的空间D-S模型,分析由信息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地理空间区位布局,就信息部门份额与信息边际投入变动对制造业外迁与回流所起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意义重大。研究发现,信息部门的出现,以及将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过程后,制造业部门的区位分布发生明显改变,信息部门份额的变动以及信息边际投入的提高或降低均能显著影响制造业的外流与回流。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72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未来3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产业变革的重大趋势 [J].
黄群慧 ;
贺俊 .
学习与探索, 2019, (08) :102-110
[2]   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 [J].
魏后凯 ;
王颂吉 .
中国工业经济, 2019, (01) :5-22
[3]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 [J].
黄群慧 .
中国工业经济, 2018, (09) :5-23
[4]   突破“双向挤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 [J].
谢康 ;
廖雪华 ;
肖静华 .
经济学动态, 2018, (05) :42-54
[5]   信息社会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考 [J].
胡伟 ;
陈晓东 ;
金碚 .
区域经济评论, 2017, (06) :39-48
[6]   协调成本与经济增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视角 [J].
谢康 ;
肖静华 ;
乌家培 ;
方程 .
经济学动态, 2016, (05) :14-25
[7]   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 [J].
蔡跃洲 ;
张钧南 .
经济研究, 2015, 50 (12) :100-114
[9]   中国“去工业化”与美国“再工业化”冲突之谜解析——来自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外部性的分析 [J].
黄永春 ;
郑江淮 ;
杨以文 ;
祝吕静 .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3) :7-19
[10]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 [J].
谢康 ;
肖静华 ;
周先波 ;
乌家培 .
经济研究, 2012, 47 (01) :4-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