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203
作者
秦伯强 [1 ]
杨柳燕 [1 ]
陈非洲 [1 ]
朱广伟 [1 ]
张路 [1 ]
陈宜瑜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关键词
湖泊富营养化; 营养本底; 浅水湖泊; 内源污染; 治理; 生态恢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从湖泊富营养化的自然演化、湖泊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及其内源污染机制、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机理和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特别是围绕占中国淡水湖泊总数达70%左右的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机制与控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湖泊也有可能富营养化,特别是浅水湖泊更容易富营养化.推断其原因可能与洪水有关.浅水湖泊中的沉积物在风浪作用下发生悬浮,致使沉积物中大量的营养盐释放出来并进入上覆水,为生物生长所利用,这是浅水湖泊内源污染负荷较深水湖泊重的原因所在.蓝藻水华暴发是湖泊富营养化之后生态系统的一种异常响应,其发生的原因与湖泊物理环境如光照(或透明度)、温度和适宜的水动力条件有关,也与湖泊化学环境,如氮、磷浓度及其氮、磷比值等有关,还有形成水华的蓝藻本身的某些生理特性有关,如伪空泡及抗拒紫外伤害的能力,从而在对光照和营养盐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等特性,这种竞争优势在浅水湖泊中尤为明显.而浅水湖泊“水浅”的特性,也使得营养盐负荷和蓝藻水华的控制难度加大.对于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与控制应该遵循控源、湖泊生态修复和流域管理的原则.对于湖泊沉积物中营养盐释放导致的内源污染控制,既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机械的方法和生物的办法,甚至是仿水生植物的方法.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就是把富营养化的藻型湖泊生态系统转化为草型生态系统.要实现这样的改变,必须首先改善环境条件.在现阶段,把生态修复的重点放在水生植物种植上是有盲目性的,而应该放在环境改善上.由于各个湖泊类型不同,因此,各种治理的技术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实施.
引用
收藏
页码:1857 / 186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附着生物在浅水富营养化湖泊藻-草型生态系统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J].
秦伯强 ;
宋玉芝 ;
高光 .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6, (03) :283-288
[2]  
浅水湖泊内源磷负荷季节变化的生物驱动机制[J]. 谢平.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2)
[3]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水和沉积物中营养盐的赋存、循环及其交换特征[J]. 秦伯强,朱广伟.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2)
[4]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历史时期营养态演化及湖泊生态响应——以龙感湖和太白湖为例[J]. 羊向东,沈吉,董旭辉,刘恩峰.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2)
[5]  
大型浅水湖泊沉积物内源营养盐释放模式及其估算方法——以太湖为例[J]. 秦伯强,朱广伟,张路,罗潋葱,高光,Gu Binghe.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2)
[6]   风浪扰动引起大型浅水湖泊内源磷暴发性释放的直接证据 [J].
朱广伟 ;
秦伯强 ;
高光 .
科学通报, 2005, (01) :66-71
[7]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现代沉积硅藻分布基本特征 [J].
董旭辉 ;
羊向东 ;
潘红玺 .
湖泊科学, 2004, (04) :298-304
[8]   悬浮物浓度对水下光照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J].
张运林 ;
秦伯强 ;
陈伟民 ;
高光 ;
陈宇炜 .
水科学进展, 2004, (05) :615-620
[9]   湖泊底泥疏浚对内源释放影响的过程与机理 [J].
范成新 ;
张路 ;
王建军 ;
郑超海 ;
高光 ;
王苏民 .
科学通报, 2004, (15) :1523-1528
[10]   利用漂浮植物修复系统栽培风车草、彩叶草和茉莉净化富营养化污水的研究 [J].
刘士哲 ;
林东教 ;
唐淑军 ;
罗健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7) :1261-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