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晚白垩世玄武岩中的幔源捕虏体: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时间制约的新证据

被引:81
作者
闫峻
陈江峰
谢智
周泰禧
不详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合肥
[3] 合肥
[4] 合肥
关键词
幔源捕虏体; 玄武岩; 40Ar-39Ar定年; 岩石圈; 减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40Ar-39Ar定年结果表明,胶莱盆地大西庄碱性玄武岩的形成年龄为73.5±0.3 Ma.玄武岩的εNd(t)值为+7.5~+7.6,表明原始岩浆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形成深度在65~95km之间。该玄武岩中含有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捕虏体,橄榄石的Fo值为88~89,平衡温压估算为T=1010~1140℃,P=2.OGPa,稳定深度在65 km左右。山东晚中生代(110~125 Ma)幔源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华北地块南缘富集性质的岩石圈地慢的普遍存在,而大西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幔源捕虏体的平衡温压显示,该地区73 Ma时期的岩石图厚度和中国东部新生代的一致,捕虏体矿物的化学成分显示岩石圈地幔具有新生的性质,说明中国中东部岩石圈的减薄发生在约120~73 Ma之间。
引用
收藏
页码:1570 / 157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胶东超大型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J]. 周新华,杨进辉,张连昌.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S1)
[2]   论胶东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证据及其动力学机制 [J].
徐贵忠 ;
周瑞 ;
闫臻 ;
佘宏全 ;
王艺芬 ;
杨茂森 ;
李兵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1, (04) :368-380
[3]   鲁西富钾火山岩和煌斑岩的Ar-Ar定年及源区示踪 [J].
邱检生 ;
徐夕生 ;
罗清华 .
科学通报, 2001, (18) :1500-1508
[4]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作用的pTtc模型与岩石圈演化 [J].
许文良 ;
王冬艳 ;
王嗣敏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0, (04) :329-335
[5]   论燕山运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本质 [J].
吴福元 ;
孙德有 ;
张广良 ;
任向文 .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03) :379-388
[6]   辽西阜新中生代玄武岩中深源捕虏体的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研究 [J].
郑常青 ;
许文良 ;
王冬艳 .
岩石学报, 1999, (04) :616-622
[7]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 [J].
吴福元 ;
孙德有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04) :313-318
[8]   细粒橄榄石晶粒对中国晚新生代橄榄玄武岩K-Ar定年的影响 [J].
穆治国 ;
刘玉林 ;
黄宝玲 .
科学通报, 1998, (07) :764-766
[9]  
中国东部上地幔地温线及其地质意义[J]. 徐义刚,林传勇,史兰斌,J-C.C.Mercier,J.V.Ross.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08)
[10]   辽宁复县地区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 [J].
路凤香 ;
韩柱国 ;
郑建平 ;
任迎新 .
地质科技情报, 1991, (S1) :2-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