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胶东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证据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48
作者
徐贵忠
周瑞
闫臻
佘宏全
王艺芬
杨茂森
李兵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
[3] 山东省第三地质勘查院 北京
[4] 北京
关键词
胶东地区; 郯庐断裂带; 岩石圈减薄; 动力学机制; 中生代;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1.04.003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胶东地区可划分为两个大地构造单元:胶北断块和胶南造山带。前者为华北板块组成部 分,后者为华北和扬子板块的碰撞拼合带。五莲-青岛-海阳-牟平深断裂构成上述两个构造单 元的边界。本文从地质(陆壳隆升、构造岩浆活动与断陷盆地形成)和地球物理(重、磁异常与地震 测深)两个方面论述了胶东地区中生代经历了两个不同构造演化时期:前期(T3-J2)陆壳隆升和后 期(J-K)陆壳拉伸。我们认为,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条件是与库拉-太平洋板块以不同边界类型 向欧亚大陆俯冲以及郯庐断裂以不同方式的强烈活动密切相关。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建立了胶东地 区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368 / 38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伸展构造格架及其动力学意义 [J].
索书田 ;
钟增球 ;
游振东 .
地质学报, 2001, (01) :14-24
[2]   对胶南造山带基础地质问题的新认识 [J].
宋明春 ;
王来明 .
中国区域地质, 2000, (01) :2-7
[3]   苏鲁变质带北部的岩石构造单元及结晶块体推覆构造 [J].
翟明国 ;
郭敬辉 ;
王清晨 ;
叶凯 ;
从柏林 ;
刘文军 .
地质科学, 2000, (01) :16-26
[4]   大别山碧溪岭榴辉岩激光探针40Ar-39Ar年龄 [J].
胡世玲 ;
郝杰 ;
李曰俊 ;
戴橦谟 ;
蒲志平 .
地质科学, 1999, (04) :427-431
[5]   山东海阳所麻粒岩向过渡榴辉岩转化的变质动力学过程及其构造意义 [J].
叶凯 ;
从柏林 ;
平岛崇男 ;
坂野升平 .
岩石学报, 1999, (01) :22-27+32-37
[6]   对山东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几点看法——程裕淇院士野外考察记 [J].
徐惠芬 .
山东地质, 1998, (04) :6-8
[7]   胶南造山带研究新进展 [J].
张成基 ;
王世进 .
山东地质, 1997, (01) :1-11
[8]   大别山西部熊店加里东期榴辉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证据 [J].
简平 ;
杨巍然 ;
李志昌 ;
周慧芳 .
地质学报, 1997, (02) :133-141
[9]   青岛仰口榴辉岩中粒间柯石英的发现及其意义 [J].
叶凯 ;
平岛崇男 ;
石渡明 ;
郭敬辉 ;
翟明国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6, (15) :1407-1408
[10]   论鲁东造山带成因 [J].
凌贤长 ;
刘春华 ;
徐学纯 ;
卢良兆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6, (03) :53-58